

“互联网+”新模式,适应青年新常态
一次到国外名校访问的经历,让吉林大学的研究生兼校学联指导老师张天译深有感触。看到名校校园里紧张、浓厚的学习氛围,再想起自己身边那些“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同学,他坐不住了。
为了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张天译研发出全国高校首款励志新媒体公众平台“同学,还睡呀”,这个平台除了“早起签到”功能外,还设置有“1分钟讲堂”、“正能量站”以及校内信息发布等版块。
运行一周后,张天译欣喜地发现,“很多同学都在争抢着成为第一个签到的人”。
如今,网络化生存成为青年学生的“新常态”。为此,学联组织从阵地、活动、队伍建设3个方面入手,积极打造“互联网+”的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1万多个微信、微博平台构建了学联学生会的新媒体平台矩阵,“粉丝”和受众已超过8000万。“同学,还睡呀”、“超级课程表”等2000多个校园APP服务了1500多万同学。校园内,学联学生会的“网上门店”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些新媒体平台,实现了学联“扁平化”,提升了学联开放性,既是组织动员学生的渠道,也是服务引导学生的载体。
2014年,全国学联发起“千万青少年光盘行动微博接力”活动,上线4小时便登上新浪微博话题榜,并连续多周蝉联公益榜冠军。此外,学联组织还利用“燃情冰雪·助力申奥”“青春当奋斗·践行中国梦”“学习天天见”“护苗行动”“阳光跟帖行动”等线上活动,吸引数亿人次参与。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上充斥的负面信息也会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学联组织号召广大学生依法、文明、理性上网,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争当中国好网民。在学联动员下,400多万名大学生成为网络文明志愿者和网络宣传员,积极参与“清朗网络·青年力量”“争做向上向善好青年·争做文明守法好网民”等网络文明志愿行动,自觉承担起维护网络舆论秩序的责任,成为弘扬网络正能量的中坚力量,为驱散“网络雾霾”、清朗网络空间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