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6月4日讯(记者 邱陵)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要拉开大幕,数以万计的考生走进考场,成千上万的家长在考场外默默为子女加油祝福。高考期间,考生或许会面临种种困难和意外,如何调整心态,是“十年寒窗磨一剑”的考生能否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条件。为此,记者4日采访了福建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罗胜发。
多年来,罗胜发及其团队接诊的临考学子数不胜数,其中,焦虑症是最为普遍的。据介绍,多数考前焦虑的学生会表现为紧张感、心跳加快、呼吸急速、手心和额头浸汗、血压升高、口干、腹部不适、尿急尿频、双手发抖等症状。
“出现过多的担心、焦虑,就会减少睡眠时间去读书,久之则会出现失眠、睡眠浅、容易醒来等睡眠问题;情绪上变得烦躁、易发脾气、抱怨、担忧。”罗胜发告诉记者,前不久,一位前来就诊的孩子在上课期间突然肚子疼,大出虚汗,送医前甚至出现间歇性休克,经诊断,正是因为过度紧张引起的,需要放松身心。
那么,考生高考心理调整包括几个阶段?
罗胜发说,可以分为考前、考场和考后三个阶段。考前,要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调整情绪、积极暗示;正常作息、平常心态。考中,进入考场前30分钟自我放松;放松方法包括深呼吸、自由联想、意念放松法、肌肉放松法;考后,转移注意力、保持适当的学习活动,根据自己的预期成绩,了解相关学校信息。
具体来说,第一科语文考试前,考生稍微紧张,期望值高,认为自己能考好。因此,考完后大部分人通常会感觉比较沮丧,这是由于期望值过高而引起的认知的偏差。
第二科数学考试时,心情比较平衡,通常想第一科考得不太好,在第二科能考出好成绩。到了第二天上午的文综(或理综)考试时,考生的心态才会比较正常。
到了第二天下午英语考试时,考生可以适度提高自己的紧张感,使自己在比较兴奋的状态下完成考试。
罗胜发提醒,在高考中,考生通常会出现自己比较强的科目失利、同学相互间核对答案导致心情变差的情况,这时候就会有一些悲观的情绪严重影响后面的考试。因此,考生应该树立正确的“高考观”,平心静气对待考试,每考完一科后及时调整心态,抛掉思想包袱。
第一天上午语文考试结束后的午休时间、下午数学考完后的晚上时间,每位考生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情绪。如何在休息时间调整自我,继而在后面的考试中正常发挥呢?
罗胜发说,上午考完后,午休时间较短,但考生应学会放松自己,可以用深呼吸的方法进行调节。比如,躺在床上,调整到自己认为最舒服的姿势,做深呼吸,慢慢地进入平静的状态。到了晚上,可以和家人外出散步、谈心,不要埋在书堆里苦读,这反而会造成自己过度紧张。
高考不仅是学生在战斗,还“考验”家长。高考期间,家长也会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心态。
因此,家长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应该保持镇定,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在孩子情绪过于高涨和兴奋的时候,提醒孩子保持镇静;在孩子情绪低落时,给予信心和良性刺激。另外,保证孩子考试期间饮食、作息等方面的正常,也是家长务必要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