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未体现为战争负责
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首先提问。他说他参观过“知览会馆”,但是印象与主办方宣传的不同。“参观完毕,我确实感觉到这(神风特攻队)是一个悲剧。我记得纪念馆的文字说明里没有一处提及战争的恐怖,反而给人留下(‘神风’队员)‘高尚’甚至‘崇高死亡’的印象。”他要求主办方解释产生两种印象偏差的原因,但日方回答十分牵强。日方说,“知览会馆”希望向人们传达“和平可贵”的信息,展出说明着重表现这一点。
一名德国记者问:“为了避免再发生这样的悲剧,应该搞清战争的起因、谁应当为战争负责,并且真诚地避免再次发生类似战争。这为什么没有在‘知览会馆’里体现出来呢?”对此,日方生硬地回答说:“我们并不合适回答你关于战争责任的问题。”
一名英国记者问:“位于日本大阪的国际和平中心迫于大阪市长桥下彻的政治压力,撤下了记录日本侵略历史的展品,改写了展示说明。面对日本右倾化趋势和政府的压力,既然‘知览会馆’不想美化战争,那怎样保证不会变成政府的工具?”日方则回答说:“这是我们的和平会馆,这是我们的原则,即使我们面对来自中央政府的压力,也一定会坚持初衷。”
日“知览会馆”居心叵测
美联社记者问:“你们在座的每个人都了解危险,即‘知览会馆’会被一些人利用,成为美化战争的工具。那么,为什么面对这样的质疑和风险,坚持为其申请世界记忆遗产?现在宣传的方式这么多,社交网络也很发达,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宣传。”日方则振振有词地说,他们能够控制事态走向。他们之所以坚持申遗,是希望“获得更多人认可”,“让更多人了解‘知览会馆"。
一名日本自由撰稿人问:"知览会馆’每年接待很多修学旅行的学生,怎么能保证他们不被‘神风特攻队’队员留下的充满煽动性的话语鼓动?这样的展览真能起到传递和平信息的效果吗?”日方则以外交辞令回答说,希望对方到纪念馆看一下。
新华社记者了解到,参观过“知览会馆”的人大都会得到相似印象:它打着和平的旗号,干的却是为军国主义招魂的事,居心叵测。在这个“和平会馆”里,“神风特攻队员”被塑造成“悲情英雄”。他们的“事迹”非但不能激发民众反思战争,反而有可能引发对“神风特攻队”的同情甚至崇拜。究其根本,就在于日方混淆视听,强化自己战争受害者的形象,淡化甚至逃避发动战争的责任。
“南九州市长霜出勘平和‘知览会馆’人员声称申遗目的不是美化战争,那么为什么去过的人中,大多数却感受相反呢?”一名记者在现场反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