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杰(中)和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其他领导合影
王汉杰回国参加新四军前在菲律宾留影
王汉杰(右)和战友们在制定伏击日军计划
福州新闻网5月13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刘琳 文/翻拍)他是新四军中的骁将,“皖南事变”中成功突围之后在菲律宾组织华侨浴血抗战,在福州度过60年
王汉杰(1917年—2008年),又名王爱奎、黄杰,福建省石狮市人,菲律宾华侨。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菲律宾仙彬洛市华侨店员救亡会组织部部长、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回国慰劳团团员、新四军直属教导队第三队副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菲律宾仙彬洛市华侨店员救亡会秘书长、菲律宾华侨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军事教官、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支队长、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总队长。
在今年5月6日那个温暖的下午,记者再次来到王汉杰的家,只是熟悉的洪钟般声音不再响起,豪迈老英雄已经变成墙上的遗像,等着记者的是他已93岁高龄但依旧美丽的夫人,还有他那当建筑师的儿子。
菲岛店员 创会抗日
1917年,王汉杰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县蚶江镇水头村(今属石狮市)一个贫苦农家。1931年因家贫辍学务农,1933年,他只身下南洋,辗转来到菲律宾仙彬洛市当店员。
1937年7月7日,祖国抗战全面爆发,王汉杰投入当地华侨抗日救亡活动。在菲律宾华侨店员救亡协会创立后,他发起创立了仙彬洛市华侨店员救亡会,并出任组织部长。他动员不少华侨青年加入这一抗日团体,还参与领导了当地一系列抵制日货、惩治偷卖日货奸商的斗争。同时,他还积极邀约当地华侨青年一起回国投军杀敌。
入新四军 任指导员
就在王汉杰组织人员回国参战时,曾率菲律宾华侨救国义勇队回国参加新四军的沈尔七,肩负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重托,1938年1月返回菲律宾招募华侨青年,组织新四军华侨团。王汉杰在众多报名者中首先被选中,成为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回国慰劳团团员。
1939年5月,王汉杰和慰劳团23位团员一起,带着菲律宾侨胞捐赠的大量款项、药品和医疗器材等离菲回国。当时沿海许多港口已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他们排除万难,取道香港、越南、广西、湖南、江西,向皖南进发,历尽艰辛,于当年9月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慰劳团在深入前线劳军后,全体团员加入了新四军。
在新四军教导总队学习结业时,王汉杰成绩最优,夺得第一名,被直接任命为新四军直属教导队第三队副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他的机智、勇敢和军事素养被新四军许多领导看好,认为将成为一代战将。
皖南事变 血战突围
1940年10月,蒋介石强令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撤往黄河以北。1941年1月,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000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我军奋力拼杀。
王汉杰与队长一起,率新四军直属教导队第三队参加了最惨烈的东流山争斗战。
1月9日的东流山战斗,是保卫新四军军部转移的激战。据当时的幸存者回忆:“教导队的炮兵连在东流山争斗战中几乎全部阵亡,主干部队及第三、第四两个政治队几乎所有指战员,也在东流山之战中献出了生命。”
在激烈的血战中,王汉杰和另两位战友组成一个小队浴血拼杀,突围成功,之后历尽艰辛抵达浙江金华,再由山道进入福建,辗转回到闽南老家。
再下吕宋 组建武装
回乡之后,国民党各级政府四处搜捕突围的新四军官兵,王汉杰很难公开出面组织抗日队伍。不久,他再赴菲律宾,担任仙彬洛市华侨店员救亡会秘书长。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开始对菲律宾实施空袭,随后登陆,不到半年,菲律宾全境就沦落在日寇铁蹄之下。
1942年2月,王汉杰参加了菲律宾抗日团体负责人会议,会上决定组织华侨展开抗日游击战争,与菲律宾人民一起打击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5月19日在中吕宋的曼地利村的丛林里,正式成立了一支全部由华侨抗日青年组成的,以祖国的八路军、新四军为榜样的武装队伍——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并取新四军的“4”字和八路军的“8”字作为支队番号,正式编为菲律宾人民抗日军第48支队。王汉杰出任支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