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纪念馆内景(资料图)
林则徐的《十无益》
林则徐蜡像(资料图)
(记者 熊建鹏/文 刘朔/图)
1839年9月,林则徐在巡视澳门后,针对世风日下的时弊,以54岁的人生阅历,写了类似格言的十句话,俗称“十无益”,现立碑于珠江边海印桥脚。这是林则徐的修身做人准则,也是他以德存世的范本。
“十无益”讲述了一些朴素的做人道理,既有实用主义精神,又充满思辨的光芒。它不但指导了林则徐的人生,对后人行为处事也有借鉴意义。
父母的言传身教产生直接影响
东南快报记者在网上查询发现,“十无益”不但传诵久远,还有多个版本,有的排列顺序不同,有的表述不甚准确,还有根据自己的理解而诠释。目前在福州市林则徐故居纪念馆,有供观瞻的林氏手书的“十无益”,标注为“道光庚子春日林则徐敬书”,并有林则徐阴、阳两具印章为证,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版本。
“十无益”的全文是:“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隲无益。”
林则徐能提出“十无益”的做人准则,是跟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关系的。
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人,嘉庆年间进士。他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奉者。林则徐年幼时家中贫寒,父亲是私塾的先生,微薄的工资难以维持一大家子的吃穿用度。每到晚上,点一盏油灯,男孩子读书,女孩子则和母亲做一些女红来贴补家用。平时难保温饱,只有到了除夕之夜才能吃上一顿素炒豆腐。尽管如此,林则徐的父亲却很爱资助人,只要粮食多一点,林则徐的父亲就拿去送给别人,从来不收别人的钱,只当作布施给大家。一年春夏,青黄不接,林则徐的父亲将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借给了人家,自家人却饿着肚子,后来,林则徐的父亲和母亲挖回野菜让孩子们充饥。父母的言传身教对林则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林则徐一生都廉洁奉公,垂范后世。
后来,林则徐虽然身居要职,公务很忙,但还是坚持每日早晚功课。他将《金刚经》、《佛说阿弥陀经》、《心经》、《往生咒》等佛经写在四寸见方的小本子上,便于在旅途中坚持早晚课诵,从这点可见他精进修持之一斑。
林则徐早年曾修治黄河、白茆、浏河等水利,使一方众生免除水患、干旱之灾;曾力排种种干扰和压力,严禁鸦片,成绩卓著,使许多百姓摆脱迷毒之害;鸦片战争爆发又严密设防,使英军在澳门无法得逞,力使中土人民免于侵略者的奴役蹂躏;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曾派人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借此学习、借鉴外国人的一技之长。
要学做事,先学做人。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针对世风日下的时弊,也是为了规整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方式,于1839年9月巡视澳门后,在前山写了《十无益格言》,这其实也是他54年人生经历的思考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