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集美文化环境氛围好
“那次活动后,我带他去参观集美新城,他兴致很高。我们还商讨要在集美建汪国真艺术馆的事,一方面能够展示他的诗歌、书画、音乐作品,同时能举办小型的音乐朗诵会。”赖朝晖透露,为缅怀追思这位家乡的诗人,集美区委宣传部正在策划汪国真作品朗诵会,让人们再一次回味他的经典之作。
据介绍,回到家乡集美,汪国真备感亲切,在接受采访时他说:“集美学村已形成规模,是很有文化气息的地方。有这么多高等院校在一块,有助于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他称赞集美是一个大学城,环境氛围好,适合诗歌创作。他说,他也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开始诗歌创作。
“当时之所以没有选择报告文学、散文、小说,是因为字写不好。散文、小说篇幅长,会使得编辑很厌烦。”汪国真坦陈,诗歌短小精悍,他在写诗中养成了“没有佳句不写诗”的习惯。
一年创作不止365首诗
三十而立却一事无成,34岁突然成名,但如同昙花一现,之后又归于寂静。这是汪国真前半生的人生轨迹。
汪国真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写诗,他喜欢把思绪与想象直白地表达出来。工作后的几年里,汪国真依旧给各家杂志寄去诗歌,热情不减。于是周围总是传来不同版本的嘲笑声,汪国真回忆:“当时有很多异样的声音,说我根本不是这块材料,诗写得太烂了。”
对此,汪国真的回答很简单———每天下班早早回家,埋头写作。“创作的速度很快、量很多,一年肯定不止写365首。”
1984年,28岁的汪国真经常捧着写满诗歌的本子,从一家编辑部跑到另一家,但没人注意他,甚至连一些不知名的文学刊物都拒绝刊登他的作品。
巨大的挫败感,让汪国真品尝着烦恼与苦闷的滋味。在1984年的《热爱生命》里,汪国真写下:“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三句,描绘的正是他当时的心情。
这首可视为汪国真代表作的诗,4年里,在北京、四川两家期刊转了一圈,都没人愿意发表,最后只能被汪国真默默收存起来。
那时的他,从暨南大学中文系毕业两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只能“继续坚持下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直到1990年,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出版,汪国真这个名字被推向全国。“诗集出版,把读者潜在的热情一下给表面化了。”汪国真没想到,诗歌的手抄本几乎一夜之间风靡全国。
(晨报记者 蓝慧 崔易 通讯员 林小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