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悦师父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认识这座寺庙,或者来关心寺里的孩子们。去年,她把史料和寺庙现有情况结合起来,写成文章,配上寺庙照片,发表在网上,可效果并不理想。或许因为寺庙人气的不足,对于出现在寺庙的年轻人面孔,她总是特别地注意,比如记者一行。
和法悦师父接触前后已三个礼拜。接触中,和她聊起生活迷茫,她便开导我;向她抱怨生活坎坷,她就说些佛陀的故事给我听。她脸上带着笑容,让我产生莫名的信任感。我们心下感慨,相近的年龄,法悦师父的气场足以绕赤道好几圈了。她乐于分享佛经所感,但对于其他,只寥寥数语。
30多岁的杨淑在村里学校旁经营一家商店,她也是法悦师父眼里的年轻人。她独自撑起娘家,养活孩子。法悦师父叫她女强人,她总流露出对杨淑的敬佩,“经营寺庙是一门学问,得向别人多学习”,她想为福宁禅寺注册公众账号,闲暇时刷朋友圈,汲取新鲜知识。
妙瑜姑身体差,以前每个月放生没有固定时间。现在,每月至少要做两次放生。她在微信里建立微信群,放生前会提前通知,以便信众及时来参加。有时,信众拿来的鲫鱼太大,寺院放生池小,她得带着信众去西湖公园放生。有时,她发现哪位信众没来,还会打电话喊她们起床。
佛教鼓励共修,妙瑜姑说:“一个人独修,如盲人瞎马走夜路;一群人共修,如众人划桨开大船。”于是,法悦师父建立共修群,每次确定共修时间发布在群里。
有时她很潮。去年双十二,她转发了一个抢红包的链接,“福利就得分享,信众会喜欢”。
和我们说话时,身旁的老三小恬悄悄问了句什么。“I don′t know”,法悦师父挑眉耸肩回道。
她经常蹦几个英文单词出来,如“why”,“who care”,她喜欢称孩子们为“baby”。她不觉得出家人一定要正襟危坐,至少孩子们喜欢她这样。
杨淑打趣她,“文化程度高就不一样”。每次给孩子辅导英语作业时,她总忍不住抱怨:“早知道现在教别人英语,上大学时应该好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