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红军烈士祭扫墓 聂惠均老汉终于了却将军心愿

来源:东南快报作者:吴剑杰

为红军烈士祭扫墓 聂惠均老汉终于了却将军心愿

  聂惠均的亲人为烈士们供祭品

  东南快报讯(记者 吴剑杰 文/图)为红军烈士墓祭扫完,聂惠均如释重负,苦寻九年的“降虎”二字终于落地,作为他父亲的战友——张文碧少将的心愿也最终实现。

  昨日上午9时许,聂惠均携四位亲人,带上花篮和祭品,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路程,来到宦溪镇降虎村坪冈顶上,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牺牲的600多名烈士进行祭扫。聂惠均说,往后的清明节,他都会前来祭拜这些牺牲的烈士。

  由于事起匆忙,聂惠均改订了今天回乡的车票,祭拜父亲当天,他会把这个事情讲给父亲听。

  用家乡风俗祭拜烈士,今后每年清明都会来

  为了能及时祭拜红军烈士,聂惠均早早地叫了远在外地的亲人们前来福州。昨日早上6点,他们就开始张罗,为花篮题上挽带,备好水果、白酒等祭品。聂老说,他为了挽带上题字的内容,还专门询问了南京军区的一位首长秘书。因为事起匆忙,张文碧的家属没办法一起参加祭拜。

  早上8点左右,聂惠均一行便从小康佳园小区出发。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路程,他们抵达降虎村,攀爬了十多分钟的山路之后,来到了红军烈士墓前,墓周围草木葱葱,墓地居高临下,山顶微风习习,墓前方是一大片盆地。

  聂惠均的亲人们都为这一墓地的选址赞不绝口,降虎村的老支书罗同银告诉东南快报记者,当年为了选择一个好位置,将抗日先遣队的烈士们集中安葬,特意请来鼓岭的一位风水先生,“翻山越岭,看了很多地方”,最终落地此处。

  亲人们为烈士墓敬上花篮之后,便按建宁老家的习俗,为烈士们摆上祭品,倒上酒,“兄弟们走好,张文碧首长让我们过来看望你们”,聂惠均表情凝重,对红军烈士墓鞠躬之后,亲人们将部分祭品抛洒向山头。聂惠均说,这是老家的风俗,希望“山神”能够好好护住这些牺牲烈士的魂灵,他说,此次祭拜之后,他们每年都会前来追思先烈。

  聂惠均的大哥聂惠明说,此事不了,其弟一直念念不忘,整个家族的人都知道这个事情。

  祭拜时会向先父告知其战友心愿已了

  从山上下来,聂惠均和亲人们一起参观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陈列馆。图片旁边配上的文字聂惠均看不懂,但他在“中央苏区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图片上,一眼就认出了红军指挥员们在照片中站立的背景,“那就是我们建宁的地方,我在我们建宁纪念馆看过这张照片,那个戴眼镜的就是李克农,张文碧就是他的学生。”聂惠均说道。

  据张文碧的回忆录记载,他从之前的特派员后来调任红七军团的保卫科科长,而李克农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周恩来曾把他与钱壮飞、胡底并列为共产党情报工作的“龙潭三杰”。这张图片上显示,1933年11月,周恩来与红军指挥员在建宁前线,里边就有李克农。

  聂惠均还对陈列馆内的文物充满好奇,罗同银告诉东南快报记者,当年国民党与红军在此交战,“听村里的老人们说,轰炸机当时从我们瓦片上飞过,从树枝上掠过,村民们都吓得不敢出来”,当时遗留在山上的手榴弹等武器装备,在后来还被村民收集了起来,“现在村里作业,还都经常挖到这些东西”,罗同银说,他自个家就曾收集着众多红军战斗用的装备,后来因为建新房都被处理掉了,“其中就有个手榴弹”。

  罗同银如今照看着两个陈列馆,他说,这对于后代或许是个很好的教育,“如今的青年,我跟他们说这段历史,他们还觉得不耐烦”,他认为陈列馆至少会吸引部分青年人驻足,而每年在清明节前都有两三百人过来祭拜参观,而降虎村总共才170多人。

  聂惠均说,张文碧将军的心愿终于实现,他与家人也将于今日前往建宁老家祭拜先父,他说,他一定会在墓前向父亲提及他的战友纪念红军烈士的事情。

  我们祭奠烈士因为时代需要英雄

  “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明日,又是一年清明节。东南快报推出“清明追思·缅怀先烈”系列报道,引起不少读者共鸣。

  “以国家意志来宣扬英烈的牺牲精神,除了表达对烈士的尊崇和怀念,很重要的是借此唤起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国防大学公方彬教授对东南快报记者说。

  从活人到死人,“烈士”一词的演变

  “烈士”一词,古已有之。商初名臣伊尹语:“大夫知人事,烈士去其私。”春秋末期孔子也用过“烈士”一词:“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曹操在《龟虽寿》中就自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见,古代所谓烈士,虽有“谓以身殉道,而不屈者”之说,但一般指临危不惧的节义之士,是活着的人。

  据福建文史专家卢美松介绍,“烈士”一词在古代特指一些为了某种理想和信念牺牲的人,过去还有“烈女”之称,这都是褒扬的说法。

  对于战场上的战士而言,元、明、清时期,对战死军人,都称“阵亡”或“战殁”将士,而不称“烈士”。

  《福建党史月刊》中显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抗战殉难者褒称“忠烈”,“烈”字之含意始有所演变。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政权,仍沿袭元、明、清时期的用语,对在战场上牺牲的指战员,叫“阵亡将士”。

  1947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公布施行的《东北解放区爱国自卫战争阵亡烈士抚恤暂行条例》,将“阵亡将士”改称“阵亡烈士”。这是实质性的演变,“烈士”一词始成为现在意义的、最光荣的称号。

  1980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第三条对烈士的范围作了更为明确的界定:我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革命斗争中,在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称为烈士。

  为何纪念烈士?民族需要英雄

  根据民政部门的统计,中华民族在民族独立的艰苦斗争中,牺牲了约2000万名烈士,我们记住了他们中的一些人,但更多的是无名英雄。目前,全国有名可考、并收入各级《烈士英名录》的仅有193万余人。

  2014年8月31日,国家决定每年的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就是要以一个国家的名义向烈士致敬,这意味着,祭奠烈士成为世世代代不能忘却的纪念。烈士纪念日犹如一座丰碑,树立在每一个人心中。

  鲁迅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同样,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以国家意志来宣扬英烈的牺牲精神,除了表达对烈士的尊崇和怀念,很重要的是借此唤起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国防大学公方彬教授说。

  国防大学公方彬教授对东南快报记者说,“对烈士的态度,最能检验一个国家的价值观。从国民情感到国家责任,我们追寻的是一个个烈士,也是触摸国家的沧桑历史;通过纪念烈士,国民牢牢凝聚一起,民族更具凝聚力。一个不忘记先烈的民族,一个敢于表达真实情感的国家,必然更有希望,也更能赢得尊重。”

  福州那些鲜为人知的烈士纪念地

  福州除了一些高大上的烈士陵园,也有一些犄角旮旯的烈士纪念地,相比于其他知名陵园,略显冷清。清明节,不妨去这些地方看看。

  鸡角弄旧址

  地址:西洪路孟超肝胆医院内

  这里是福州西郊革命烈士牺牲地,众多共产党人牺牲在此,被称为福州的“雨花台”。目前这里仅余一个花坛的面积,见证历史的百年荔枝树下,祭奠的鲜花正在盛开。

  叶凯烈士墓

  地址: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鼓四村松山支巷

  此地正好位于鼓山中心小学前,墓地长眠着叶凯和王则炎烈士。墓地已经开辟成烈士陵园,外有大门紧锁。如要进入祭奠,需到鼓山小学门卫处拿钥匙,并且还要有单位证明。不是谁都能随随便便进去的。

  “二三”革命纪念馆

  地址: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垅头村

  这个革命烈士纪念馆是专门纪念附近村落牺牲的13位烈士的。革命发生在1934年,是“民国”二十三年,所以简称“二三革命”。1983年,烈士的后代,当年时任桂湖村村干部的陈高钗主持修建了这个烈士纪念馆。1987年,桂湖村划分成4个小村,烈士纪念馆所在地属垅头村,2003年,垅头村拆迁。目前,村里正在重建“二三”革命纪念馆,陈高钗希望到时候能建个纪念碑,上刻13位烈士的姓名和事迹。

责任编辑:伊宁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