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利用三大手段逃欠土地出让金
一方面是地方政府频频违规返还“主动让利”,另一方面,不少开发商在项目建设中,利益输送拉拢官员,在调整容积率、改变土地用途等方面做文章,降低土地使用成本,造成国家损失大量土地出让金。
--随意调整容积率。根据相关规定,建筑项目调整容积率,应经国土规划审查、政府批准,补缴相应土地出让金后才能实施。业内人士介绍,开发商通过买通国土、规划部门负责人,帮助其暗箱操作调整容积率的做法是房地产项目违规获益的惯用手段,“导致本应补缴的巨额土地出让金白白流失”。
住建部与监察部2010年在全国开展的违规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治理中,排查的9.8万个房地产项目中,就纠正和处理违规调整容积率的项目2150个,督促补交土地出让金和各项规费158亿元。
法院审理查明,2013年落马的浙江淳安县建设局原局长余路成收受贿赂39.5万元后,未经国土部门审查和县政府报批,擅自审批同意开发商提高建筑容积率,造成国家损失土地出让金4732万元。
--私自改变土地用途。安徽泗县丁湖镇近年来冒出多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当地司法机关查明,这些土地是四家开发商在2007年至2013年间,向时任丁湖镇镇长、书记的陈琼行贿后,未履行相应手续便改变80多亩耕地的用途,导致国家土地出让金损失3000多万元。
不少地区同级别的工业用地与商业用地基准地价相差数倍甚至上十倍,因此农用地转用或工业用地改为住宅或商业用地时,除需获得国土等部门批准,依规走完程序外,还需缴纳相应的土地出让金。一些开发商搞定政府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直接改变土地性质,在耕地或工业用地上建起收益更高的住宅或商场,避免补缴相应土地出让金。
--多方打点延缓缴纳。尽管近年来各地出台了加收滞纳金、不予办理土地证、禁止参与土地竞拍等举措,加大土地出让金的催缴力度,但不少拿地单位或企业通过四处打点获得政府部门主要领导的同意后,不仅能够继续延缓,甚至滞纳金也可全部减免,“楼盘都卖完了,土地出让金还欠着”等怪现象在各地多次出现。
被查处判刑的江苏南京市溧水区国土局原局长助理吕维喜,3年内通过帮两家房地产企业多次缓缴土地出让金,受贿10多万元。有开发商向记者坦言,“上千万的土地出让金放在手里,每年光利息都能收入上百万元。掏二三十万元打点官员,与得到的利益相比是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