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狮峡谷旅游路一带的岩壁上出现了一群特殊的“客人”,那便是有“中国最美小鸟”之称的栗喉蜂虎。它的色彩艳丽,飞行姿态优美,极具观赏价值,是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栗喉蜂虎色彩艳丽(吴宏 摄)
经过泉州观鸟爱好者约半个月的跟踪观测发现,它们已在峡谷旅游路一带筑巢。据悉,这是栗喉蜂虎近3年来在泉州出现数量最多的一次,而泉州也是栗喉蜂虎目前已知全球纬度最北的繁殖地。昨日,记者前往现场一探究竟。
岩壁筑巢
“狡兔三窟”迷惑天敌
昨日上午9时30分左右,记者来到石狮峡谷旅游路一带,在一处闲置工地上看到了栗喉蜂虎筑巢的土质岩壁。刚下车,一阵阵如口哨般清亮的鸟叫声便已传来。
这是一处长约200米、高约10米的土质岩壁,岩壁上密集分布着近400个大大小小的鸟穴,顶端与底部有一些植物。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介绍道,一般平均每3个鸟穴中就会有1个栗喉蜂虎真正的“家”,一些空置着的鸟穴是其为迷惑天敌所筑。
栗喉蜂虎停留在巢穴口 (吴轲朝 摄)
为了不惊扰栗喉蜂虎,记者躲进观鸟爱好者搭建的绿色观鸟掩体中观察。望向不远处,就能看到栗喉蜂虎的美丽身姿。它们体型略大,多在岩壁前方飞行,有的停留在洞口准备继续挖洞筑巢。用望远镜观察,能看到它们绿色的羽毛、蓝色的尾翼、栗色的喉部、黑色的过眼纹和长长的喙。飞行时,可以看到它们翅膀下面的羽毛是橙黄色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全身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
记者现场能看到的栗喉蜂虎有80多只。“它们几乎都是成对出现的,‘单身汉’很少。”吴轲朝说,由于土崖上鸟穴较多,也有麻雀进出,且栗喉蜂虎会筑造多个巢穴作为掩护,所以此地栗喉蜂虎的实际数量还需继续观测。目前加上外围的,估计数量总共有100只左右。
为何选此
天然优势适合安家
“春天,栗喉蜂虎会陆续来到泉州,在此完成产卵、孵化和养育幼鸟等过程。8月后会陆续离开,返回东南亚过冬。目前大多数栗喉蜂虎还处于筑巢的阶段。”吴轲朝说道,接下来,等它们筑巢完毕,雌鸟便会留在洞中,雄鸟外出觅食。
据悉,栗喉蜂虎主要繁殖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我国海南、广东和福建等部分沿海地区有分布。
此次栗喉蜂虎为何会选择在此地安家?对此,吴轲朝分析道,栗喉蜂虎主要以蜂类、蜻蜓、蝴蝶等昆虫为食,而峡谷旅游路一带植被茂密、鸟语花香,能够为其提供充足的食物。“最重要的是,这道土崖为栗喉蜂虎筑巢繁殖提供了前提条件。”
实际上,早在2015年,栗喉蜂虎就曾在晋江深沪等区域出现过,在石狮湿地公园也有摄影家曾记录到。去年和今年,在深沪湾区也有记录到10余只栗喉蜂虎筑巢安家。吴轲朝认为,此次百余只栗喉蜂虎在石狮筑巢,意味着它们在泉州的繁殖区域扩大了,因此也更需要对其进行保护,让它们成为泉州的“常客”。
市民建议 文明观鸟加强保护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栗喉蜂虎发现有人靠近后,会在岩壁前盘旋飞舞,等到人藏进掩体后,它们才渐渐落在鸟穴前。不过,生性警惕的它们会在洞口停留很久,不敢轻易进去。
观鸟爱好者在掩体内观测拍摄(郭芳蓉 林心雅 摄)
“栗喉蜂虎是夏候鸟,四五月正是其繁殖期,实际上不应该允许太多的观鸟爱好者靠近拍照,即使前往拍照,也不应该将帐篷搭得太近,影响它们的繁殖。”吴轲朝说道,夏候鸟对一个地区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夏候鸟会在此地繁衍后代,而繁殖则关系到一个种群的大小,进而影响到生态。
为了更好地保护栗喉蜂虎,有关人士建议,应加大对栗喉蜂虎栖息地的巡护力度,防止游客闯入或其他因素影响栗喉蜂虎的栖息和繁殖。同时,地方政府部门可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强对栗喉蜂虎的保护和周边地区的管理,例如划分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让栗喉蜂虎成为泉州的“常客”,使之成为泉州的一张“生态名片”。□记者 郭芳蓉 实习生 林心雅
相关新闻
珍稀鸟类栗苇鳽首现泉州 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彩鹮归来
栗苇鳽 (郑榕凯 摄)
彩鹮 (郑榕凯 摄)
5月3日上午7时,在晋江池店镇田洋村的农田里,珍稀鸟类栗苇鳽(jiān)出现在了泉州市观鸟学会成员郑榕凯的镜头中。据悉,这是泉州记录到的第328种鸟类。而昨日,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彩鹮(huán)也回到了泉州。
“当时我走在农田里,发现田埂的小灌木上停留着一只羽毛为栗色的水鸟。我小心翼翼地走近观察,但还是惊动了这只水鸟。它瞬间飞起,我按下快门狂拍,才获得这几张照片。”郑榕凯说道,这是栗苇鳽首次在泉州被记录到,希望大家能够好好保护这片田园,也希望其他鸟友在前往拍摄观测鸟类的时候遵守鸟类保护准则,不打扰它们的生活,让更多珍稀鸟类能在泉州停留更长时间。
据了解,栗苇鳽是鹭科苇鳽属的鸟类,常栖息于芦苇、沼泽、水塘、溪流和水稻田中,也见栖于田边和水塘附近小灌木上。此次在晋江记录到的为雄鸟。
而就在昨日,此前曾来到泉州的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彩鹮回到了泉州,在晋江被记录到。彩鹮因数量稀少,濒临绝迹,被称为“鸟类大熊猫”。去年8月,彩鹮曾来到泉州,停留了半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