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1年平潭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在福建九市一区中位列第一的新闻,成为市民口中的热点话题,这也是2016年以来,平潭第六次摘此桂冠。
平潭为何能保持“六连冠”的佳绩呢?就让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带您揭开岚岛的“绿色密码”。
绿色生产生活 让大气更清新
99.2%——这是去年平潭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成绩单,比去年提升0.3%。其中,一级达标天数235天,二级达标天数127天,污染天数3天,环境综合指数为1.95,优于全省9个设区城市,6项污染物指标年均浓度均达到国家标准。
将这组抽象数据转化为生活中可视化场景,那就是市民们抬头便可仰望的蓝天白云,以及日常在微信朋友圈中晒出的“平潭蓝”。
“作为海岛城市,平潭环境空气质量底子好,污染物扩散条件好。区内无重污染、重金属企业入驻,为平潭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现在,我们不断强化大气污染防治举措,打好蓝天保卫战,多方面着力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增加对现有排污企业的环境监测频次,确保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各项污染物指数达标。”实验区资源生态局大气处一级科员王宸说。
2021年,实验区印发《平潭综合实验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2020-2035年)》,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一类环境空气功能区、二类环境空气功能区,明确大气环境重点保护目标,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优良的空气质量,来源于强有力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也蕴藏于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之中。
这两年,近百辆微型公交车在平潭投入运营,覆盖了平潭各片区行政中心及主要交通枢纽等线路范围,方便广大游客、市民出行。
据实验区闽运交通运输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投用的这些微型公交车均为插电式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不仅低碳环保、零排放,还具有噪声小、内饰美观、安全性能高、行驶平稳等优点。在市民眼中,这些日渐增加的清洁能源公交车,为平潭增添了一道移动的绿色风景。
车牌换“绿”,也换来了更多的蓝天白云。据王宸介绍,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有效减少机动车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持续改善了平潭的环境空气质量。
提升森林覆盖率 生态平潭美如画
“来平潭后,感觉整座岛屿的空气和气候都十分舒服,之前我在北方生活,需要天天使用空气净化器,平潭根本就用不上这些。”在马腿村,民宿业态工作人员张朋谈起平潭的空气质量环境,竖起了大拇指。
工作之余,张朋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到户外打卡,感受平潭的清新空气和滨海特色美景,他说,平潭是他梦想中的绿色宜居岛屿,是度假康养的好选择。
和张朋感受一样的,还有同样来自外乡的平潭媳妇王静。王静老家在苏州,对工业城市的雾霾天感受颇深,来平潭这几年,她对平潭的空气环境质量给出了“好评”。“蓝天白云,碧海银滩,没来平潭前,无法想象一座海岛可以美成这样,成为一名新平潭人,很幸福,每天都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王静说。
张朋、王静等外乡人的感受,与平潭大力开展生态造林,筑建岚岛绿色屏障的工作重点分不开。近年来,实验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求将平潭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旅游岛。通过全区上下不懈努力,平潭交上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据实验区资源生态局的数据显示,平潭的森林资源总量逐年增加,覆盖率大幅提升,从2018年的35.86%提升到2020年的38.85%,增幅居全省各设区市之首。现在,平潭还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的“国字号”名片。
仅2021年,全区国土绿化共完成造林绿化总面积14926亩,占目标任务14449亩的103.3%;其中,生态屏障造林13414亩、城区绿化761亩、乡村绿化751亩。越来越多的乡村获拿到了“国家森林乡村”和“省级森林村庄”等称号。
如今,穿行于城区的海坛东路、西航路等大大小小的主干道上,你会看到两侧的绿植,一年四季生机盎然。走进上攀村、红卫村等生态乡村里,一步一景,美不胜收。新建贯通的北部生态廊道,串联起沿途的多个村落,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打好碧水保卫战 平潭力量在行动
抬头看见蓝天白云、低头看见绿水碧波。水源地的保护,也是环保事业的重要一环。在三十六脚湖,碧波荡漾的湖面在阳光下,闪着点点星光,成群结对的鹭鸟在空中展翅,遨游蓝天。
三十六脚湖是平潭最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是平潭的母亲湖。2018年,实验区启动三十六脚湖水源地保护和截污工程,保障三十六脚湖生态安全和区内供水安全。最近三年,三十六脚湖饮用水水源地Ⅲ类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除了政府部门的努力,民间的环保力量也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三十六脚湖,时常有一群穿着红马甲的环保志愿者开展湖道巡护保洁工作,清理湖道周围的垃圾。
在民间环保工作者毛秀娟的记忆里,以前的三十六脚湖原生态气息浓郁,这里的湿地长满了滨柃、苦楝等乡土植物,湖水清澈,后来由于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母亲湖的容颜逐渐黯淡。
2010年起,毛秀娟利用六年时间在三十六脚湖的中南村瑞岭山种下上万棵乡土植物,起到湿地保护、水源涵养的作用。2017年,毛秀娟成为平潭环保志愿者协会的秘书长,着手引进水源保护专业产品、打造自然教育科普宣教体系,促进三十六脚湖志愿保护行动的专业化。后来,她还拉来了台湾青年郑胜中,打造自然教育科普亲子课堂,向更多市民普及环保理念。
据介绍,现在环保志愿者协会会员达到70名,而固定参与净湖护河行动的志愿者超过两百名。“水源地保护不会停止,守护平潭一汪碧水,我们还会继续行动。”毛秀娟说。
除了三十六脚湖,平潭东溪、西溪两条小流域也从最初的臭水沟,蜕变成市民溪边漫步、垂钓的好去处。
生态公园多起来 出门见绿成现实
春夏之交的傍晚,风力田文体公园偏安一隅,隐藏在老城区中埔的闹市区里。公园中间,平潭风力发电纪念塔笔直矗立,广场周围种植的各色乔木正迎着春风,叶子发出“沙沙”声响。不远处的球场上,几名孩子打球的呼喊声钻入耳朵,为这静谧增添了些许活力。
每到夜幕低垂,这处位于闹市区的“小众”公园,都会成为周边市民常驻的宝地。
“以前这里杂草丛生,还有市民在这里堆垃圾。几年前建起了公园,环境好了,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片休闲场地。”市民林建民告诉记者,公园设施齐全,绿化率很高,各种乔木、绿植,一年四季常青,周边市民都喜欢来这。
来到位于澳前的仙峰公园,几年前,这里的山头经过一番植绿和整修,变成一座富有海岛特色的生态公园。公园里,小灯塔、渔船模型、木栈道、凉亭应有尽有,还种上了各种乔木和灌木,生机勃勃。站在公园的木栈道楼梯上,还能远眺澳前的渔港风光。
林女士几年前因为房屋征迁全家搬至澳前的安置小区居住,她说,当初以为这里很偏僻,没想到入住小区后没多久,仙峰公园就建成了。“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很精致、很美,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傍晚来这边散步。”林女士说。
近年来,平潭还打造万宝公园、莲花山公园、金井湾市民广场、鸣凤山公园等开放式公园,加大城市中心及周边区域成片大面积绿地的建设力度,推动公园绿地数量大幅增加、分布更加合理,让市民尽享“家在城里,城在公园里”的生态福利。
市民们纷纷表示,近几年来,他们切身体会到了平潭公园和绿地越来越多,城市环境和面貌焕然一新。逛公园休闲身心,再也不用出远门寻觅,出门见绿成了现实,幸福感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