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艺术课堂送到留守儿童身边
5日,艺术家志愿者在公益学堂教授书法。
5日,平潭综合实验区苏平镇上攀村公益学堂坐满了孩子,公益学堂第四期开班仪式正在举行。根据安排,本期课程将持续到明年1月,共93个场次186课时,6个艺术家协会参与,涉及10个艺术门类。
自2020年8月公益学堂设立以来,艺术家志愿者们已为留守儿童上了200多节课。村里这一方小小的“艺术天地”,源于村党总支副书记林海平一个小小的愿望——让村里的孩子跟城里的孩子一样,在课余生活中享受艺术。
身份的转变
1977年出生的林海平早年在外从事隧道行业,事业干得风生水起。
2010年,孩子准备上小学,林海平放弃高薪收入,回到家乡平潭当全职妈妈。“教育好孩子才是我最重要的事业。”她说。
孩子升上初中后,林海平又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到孩子就读的中学担任宿管老师。从“林妈妈”到“林老师”,变的是岗位和角色,不变的是对孩子的爱。此间,她对教育的理解又有了新感悟。
彼时,每逢周末,中学食堂不供应饭菜。而寄宿学生中,有一部分来自离岛,为了节省路费,他们省吃俭用。林海平把他们集中到自己的宿舍改善伙食。“那几年,林老师特别关照我们,从学习到生活,事无巨细。”来自平潭屿头岛的李佳辉,2017年考上了河北工业大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差点辍学,是林海平资助他完成了4年学业。
2019年,孩子上大学了,林海平的身份再次转变。她回到上攀村,当选村党总支副书记,服务更大的群体。
各方的支持
“每当表姐妹从城里回来,她们讲述的课外生活令我心驰神往,而我完全接不上话,就像一只井底之蛙。”2020年初,村里的四年级学生林梦涵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后被林海平看到。从孩子朴实的言语中,她体会到了乡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酸——课余生活匮乏。
林海平此前就留意到,村里娃在闲暇时不是玩手机,就是瞎晃悠。林梦涵那篇作文,让她萌生了开办公益学堂的想法。
林海平协调村“两委”将老人协会空置的两个房间腾出,解决教室场地问题;自掏腰包10余万元修缮一新,添置了书桌、空调、笔墨纸砚等设施。
林海平的想法得到了实验区文联的支持,艺术骨干纷纷表示愿意参与。
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也参与到学堂建设中:实验区苏平片区帮助添置设备,实验区广电网络分公司赠送教学仪器,省文联和实验区图书馆、文化馆也大力支持……
2020年8月20日,上攀村公益学堂正式开班,36名留守儿童成为首批学员。
除了受疫情、台风等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公益学堂从未停课。从最初的书法课,到现在的国学课、贝雕课、武术课、基地小讲解员课等,影响力日渐扩大,还吸引了不少周边村庄的孩子。上攀村和邻村的村民主动当起了义工,加入到学堂的后勤保障队伍中。截至目前,共200多名志愿者参与。
村娃的变化
明媚三月,草长莺飞。漫步上攀村,随处可见以青色、灰色为主色调的石头厝,古朴娟秀,层次分明,无声讲述古村历史沧桑。知名旅游景点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基地,就坐落于此。
5日,上攀村公益学堂,率先开讲的是书法课,义务执教的教师是张金飞。他是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平潭时报社总编辑,年近六旬,是这里的常客。“孩子们很好学,有的家庭经济比较拮据,很想为他们做些事。”张金飞说。
“我感觉自己像变了一个人,越来越有自信了。”在公益学堂学习了一年多的林梦涵说,“我喜欢绘画,想把美丽的家乡画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平潭、热爱平潭。现在表姐妹们回来,我们交流的话题丰富多了。”
实验区文联专职副主席林心平说,一场场艺术课程,在村娃们心中播撒下了一颗颗艺术的种子,点亮了孩子们的艺术梦想,也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在农村搭建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平台,使“送文艺进乡村”工作落到了实处。
“接下来,学堂还准备开设编程等课程,满足村里孩子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为孩子们打造更大的学习成长空间。希望他们学有所成,将来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林海平说。(记者 程枝文 张哲昊 通讯员 周寒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