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活力
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近日,厦门火炬高新区出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该政策围绕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做大做强、智能制造、产融结合、引才育才等六大板块,将高新区七项政策进行优化再升级,实现高度集成、精准聚焦、力度加码、申报便捷等特点。
“新的政策将多项政策整合为一项,更方便企业查询,同时结合当前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构建效用更精准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政策体系。在扶持力度方面,政策年度预算5亿元,较往年提高25%以上,并且申报流程全部线上受理,半数免企业申报。”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贯彻落实“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的重要举措,政策全文共八章三十五条,将着力围绕企业创新研发、提质增效、引才育才三个维度给予支持,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创新研发——扶持力度再加码
产业发展创新先行。新政策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聚焦创新型科技企业发展,着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火炬瞪羚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对规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力度,首次认定给予35万元奖励,重新认定给予25万元奖励。
在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方面,火炬高新区持续加码,将研发费用扶持比例由5%提高至7%,最高补贴额度由150万元增至200万元。同时,针对“高新区专精特新企业库的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火炬瞪羚企业”等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扶持比例提高至10%,最高补贴额度增至300万元。
创新驱动要立足本地特色及优势,推动国际化交流合作。为此,火炬高新区鼓励打造“专业、两岸、金砖”特色,认定火炬“两岸/金砖/专业”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在支持高水平孵化载体建设的过程中,强调培育成果的质量,引导创业孵化平台引进和孵化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做强创新成果产出的主平台,政策支持各级各类高质量创新平台建设,对获批各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最高可给予300万元补贴;对获评“火炬创新研究院”的,最高可给予800万元补贴。
助力提质增效——数字赋能促转型
围绕推动企业提质增效,该政策从激发增长潜力、强化要素保障两个方面切入。持续推动智能制造,今年起,高新区计划开展智能制造评估诊断专项工作,选取一批规上工业企业(尤其是市场前景广阔且生产场地紧张的企业),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园区企业免费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和实施路径,帮助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
政策还提出,对年度工业产值较前三年最高产值的增量超过1000万元以上(含),且较前三年最高值增长超10%的规上工业企业,按实际增量部分的2‰给予企业奖励,单家企业奖励不超过500万元。对年度产值首次达到规模以上标准并纳入国家统计联网直报平台统计的工业企业,则给予奖励10万元;对持续纳统满3年的再给予奖励15万元。
此外,持续实施高新区技术改造补助政策,按照市区两级设备补助10%的力度,支持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高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
针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高新区将在持续发挥火炬金融服务平台作用,用好“税易贷”“厂易贷”等金融服务产品的基础上,增加增信资金2000万元,开展“火炬信易贷”业务,通过授信模型为园区企业精准画像,帮助企业在预授信额度的基础上,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
着力引才育才——政策前移更精准
以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推动高质量发展,此次政策通过梳理优化,形成更加精准、系统的引才育才体系。
“我们将政策往前延伸,与现有的市级政策形成互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以企业普遍反映的高校引才难题为例,通过政策前移,实现引才“快人一步”。高新区持续推进共建式备案制就业实习基地,鼓励以高校批量“打包”、企业批量“收包”方式满足学生实习实践需求。给予学生最高1000元/月的一次性交通补贴和最高3000元/月、最长6个月的实习实践补贴,企业每年补贴最高享20万元。组织企业赴外招聘,给予企业50%差旅补贴,降低企业校园引才成本。
同时,以深化校企合作为抓手、以校企联合培养方式为创新着力点,促进高校教育链、人才链与园区产业链、创新链贯通融合。按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双一流”本科生的企业给予最高10000元一次性人才培养补贴。
在优化产业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质量方面,此次政策提出加大全日制博士和理工科硕士引进力度,力争提升硕博比例,提高留厦效率,进而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具体来说,包括对2021年7月1日起新引进人才,按获得厦门市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给予1∶1一次性配套补贴,意味着只要在企业工作满1年,博士可再获得一次性8万元的补贴,理工科硕士可再获得5万元补贴。
(廖丽萍 管轩 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