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的乡村振兴路
近十年坚持不懈地拓荒耕耘,让昔日寸草不生的土地瓜果飘香
盐碱地上的乡村振兴路
春节前夕,郑培忠成功培育出第一批优质蝴蝶兰。
现场培训芭乐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在果树下散养家禽家畜,实现废料循环利用。
采摘红心火龙果。
郑培忠与技术人员交流绿肥改良土壤试验成效。
西红柿丰收了,挑选装箱。
鸟瞰家兴家庭农场,昔日盐碱地, 今成“聚宝盆”。
雨水至,春耕始,万物生。眼下,浓浓的年味还未远去,一幅幅“春耕备耕图”已在各处田间地头徐徐展开。位于惠安县辋川镇下江村的家兴家庭农场,机器轰鸣,一派热闹景象,农场主郑培忠组织人员采收瓜果蔬菜,给果树修枝施肥,为盘活这片盐碱地、带动周边村民致富、致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漫步农场,只见桃花、李花迎着春风朵朵绽放,玻璃温室大棚里蝴蝶兰花姿挺拔,火龙果、香水柠檬等时令水果散发着诱人清香,果树下家禽家畜尽情奔跑……这样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竟出现在曾经寸草不生的沿海盐碱地上。
2013年,郑培忠放弃稳定的工作,回到故乡陆续流转当地已抛荒几十年的270亩盐碱地,成为努力耕耘的拓荒者。
“当年没有启动资金,就抵押资产,向亲朋好友借资助力。可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建设改造都需要高投入,仅仅依靠传统种植业,必然是入不敷出。”郑培忠回忆道。
要从根本上解决盐碱地问题,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
对接省农科院科技人员,研究制定改良方案,筛选绿肥作物改良土壤,引进果蔬新品种,打造循环生态农业……郑培忠一股脑儿扎进盐碱地,常常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突如其来的干旱和内涝等自然灾害,也不曾阻止他拓荒的步伐。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探索,盐碱地上终于开出了朵朵鲜花,结出了香甜的果蔬。
科企互动,让农场产能得到极大提升。其中,火龙果年产7.5万公斤,西红柿和黄瓜试种基地年产9.6万公斤,其他果蔬年产18.7万公斤,繁育优质种苗15万株,农场实现扭亏为盈。同时,带动周边近百名村民共同致富,年平均增收100余万元。
“目前,农场已具备发展绿色农业和循环经济的条件。我们正在探索‘生态资源+科技研发+复合农业模块’的经营方式,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郑培忠告诉记者。
郑培忠逐渐成长为一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优秀带头人。他依托专家工作站、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全国基层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和田间课堂等平台,在农场开展“设施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果园建设与管理”“滨海盐碱地农作物改良”等田间技术培训和观摩会,近200人受益。(记者 林辉 通讯员 欧阳荣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