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建筑美“山花”更烂漫

来源:福建日报

八闽有福地,新春喜事多。11日,由蓝泰华主编,蓝泰华、王阵、王晓戈、龚晓田等学者合著的民间文艺学术著作《两岸客家传统民居装饰艺术》(赣南卷·闽西卷·粤东北卷·台湾卷),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称号,为福建省再添一朵“山花”。

《两岸客家传统民居装饰艺术》是国内第一套系统呈现客家建筑装饰的专著。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丛书选取海峡两岸客家聚居地的传统民居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全面呈现了客家建筑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调查细致 科普严谨

《两岸客家传统民居装饰艺术》得以成书,离不开扎实的田野调查。

“我将闽西客家民居装饰归纳于13个研究案例之中,由屋顶、瓦作装饰,墙垣(墙体、山墙)装饰,木构装饰,石构、砖构、铺地装饰,门、窗、栏杆装饰,彩画装饰,陈设装饰,装饰施工工艺等几部分组成,既以客家传统民居装饰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也对民居建筑的成因以及装饰的普遍现象进行梳理和阐释。”蓝泰华说,从建筑装饰的角度探讨客家建筑文化体系,是对当代客家建筑形态的一个重要补充。

“粤东北卷”选择以梅县为主、蕉岭和大埔为辅的田野考察方案,考察个案以围龙屋为主,兼带杠屋、堂横屋、围楼等类型,可为当下中国传统民居保护和开发提供装饰艺术文化方面的理论指导。在书中,作者王阵尝试回答了粤东北地区客家传统民居及装饰如何产生和演化、主要审美范畴、存在什么设计命题等,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王晓戈所著的“台湾卷”,聚焦台湾地区最具代表性的6座客家建筑,解码建筑形制、匠师体系和装饰技艺上的特色。书中所用图片及数据资料,绝大部分都是作者在宝岛实地考察过程中采集的,部分图片资料乃首次发表,补充了此前相关研究的不足。

“我对这些客家传统建筑中的石雕、木雕、砖雕、彩绘、泥塑(灰塑)、剪粘、交趾陶等工艺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细致解读这些建筑装饰图案中的吉祥寓意,旨在展现两岸客家民居装饰艺术中血脉相通的文化情感与技艺源流。”王晓戈说。

龚晓田笔下的“赣南卷”以7座客家传统建筑为代表,探究了客家历史文化、建筑技艺的传承与流变。书中既有传统的“堂横屋”,也有经典的“围屋”和祠堂,令读者感到亲切。

“编纂团队的考察前后横跨4年时间,精益求精,因此这套丛书既是一部严谨的科普读物,又可作为学习工艺技法及传统纹饰的参考资料。”出版方海风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

呈现重要的文献价值

业内人士表示,丛书构建了一个客家民居建筑装饰图式的数据库,为今后客家文化、客家建筑、客家民俗美术的研究提供基础性的研究素材。

以往,有关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研究一般都是从建筑学角度展开,对装饰细节着墨不多。纯粹做木雕、石雕、彩绘等方面的工艺美术研究学者,很难把握建筑形态与装饰工艺研究的体系和高度。但其实,客家民居装饰因涉及的项目众多,且内涵较为丰富,对其整理和阐释意义重大。

“建筑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相对而言,建筑装饰就显得极为脆弱。”王晓戈说,在时光的冲刷下,灰塑、壁画所附着的墙体会脱落,彩绘会褪色、变色,许多精彩的木雕佳作或毁于水火,或为虫蚀鼠咬,而石雕、砖雕也有被偷盗或人为损毁的危机……因此,对客家建筑装饰的田野考察和图像采集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对建筑装饰的释读绝非易事。客家民居建筑中的装饰图式,有一部分是以谐音、谐形或者简单类比等方式直接表达出来的,较为直观和明显;而更多情况下,图案与其包含的某种精神观念之间的关联是间接和隐晦的,需要借助习俗与文化传统以及文学、艺术或其他相关知识,才能去探寻其中的关联。

“《两岸客家传统民居装饰艺术》摘得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很不容易,全国仅有四部著作获此殊荣。这是我省在民间文艺学术著作方面实现的重大突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豫闽评价说,本书对海峡两岸客家的文化渊源、发展脉络、技艺传承与流变作了较为清晰的呈现,不但有助于传统客家手工技艺的当代传承,而且对弘扬两岸客家的工艺文化、推动闽台民间文化交流以及配合“一带一路”的文化传播战略上也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记者 树红霞 

责任编辑:徐昕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