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漳州野象群踪迹

来源:东南网

探寻古漳州野象群踪迹

  “重建无象院碑记”

探寻古漳州野象群踪迹

象牙村

  大象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目前,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还有少量的野生种群大象,其他地方已难得一见。其实,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北方地区也生活着大象。

  南宋以前,在福建南部的漳州地区,曾生活着大量的野生象群,甚至多到“象满为患”,影响农民耕种。北宋彭乘《墨客挥犀》记载:“漳州漳浦县地连潮阳,素多象,往往十数为群,然不为害,唯独象遇之逐人,蹂践至骨肉糜碎乃止。盖独象乃众象中之最犷悍者,不为群象所容,故遇之则蹂而害人。”

  到南宋时,漳州一带象患仍很严重。朱熹知漳州时,在任上写的《劝农文》记载:“本州内荒田颇多,盖缘官司有俵寄之扰,象兽有踏食之患,是致人户不敢开垦。”

  在农耕文明时代,土地和粮食是民众的命根子,于是当地政府决定捕杀野象,同时鼓励民间也进行捕杀。

  南宋的吴萃在其笔记《视听抄》中,详细地记述了与漳州毗邻的潮阳象患和当地的老百姓制伏野象的办法。由于朝廷的捕猎及其对民间的鼓励,野象慢慢减少了。

  在探寻漳州古野象群的踪迹时,记者听到最多的莫过于“无象庵”的轶事。潮州与漳州毗邻,唐代的韩愈守潮,当地水边多有鳄鱼伤人,韩愈便写下了著名的《祭鳄文》,自此鳄鱼绝迹。而漳浦的梁山古代常有野象出没,危及行人,盘陀岭又是当时闽粤的主要通道,野象的存在给这条通道造成很大的威胁,潮州太守黄定经过此地的驿铺时,受到韩文公的启发,给驿铺边的一座寺庙题名“无象庵”三大字,自此之后,野象果然不复出现。

  记者一行在漳浦盘陀岭下多次走访,终于找到传说中的“无象庵”的位置,庵早已不存了,只剩下一块《重建无象院碑记》的石碑孤零零地躺在野草丛生的遗址上,字迹模糊。

  幸好,漳浦县博物馆馆长蓝杰聪提供了碑记的拓文:“宋高宗绍兴间,漳州守傅侯伯寿以漳南土旷人稀,瘴雨岚烟旦夕交作,百里之间,茆肖相望,居民断绝,行者病之,于是立庵于县南八都盘陀岭下,以聚居民……本庵地界象兽不时出没,居民行客往往被患,时有潮州守黄侯定经过,大书‘无象庵’三字,揭于楣间,由是象兽屏迹。识者谓韩公驱鳄以文,黄公驱象以字,皆至诚所感,非偶然也……”

  “碑文佐证宋朝时漳浦一带确实象满为患,但肯定不是被黄定的‘无象院’三个字所驱走的。”漳州海峡文史馆馆长江焕明说,历史上,盘陀岭上野象出没,村民和过往者深受其害,故有“无象”的美好期望。黄定路过时,大象已经变少了,他只是听闻之前象患之事,所以特意给庵庙题名“无象庵”,此处的驿铺名亦称为“无象铺”。由于数百年的演化,无象铺已演变成闽南话谐音“牛上埔”。

  漳浦还有一个地方,古代为交易象牙的市场,现已成为石榴镇辖下的一个建制村象牙村,不过群众仍是习惯称之为“象牙圩”。

  平和县有象湖山,云霄县有象坑,漳浦县有象洞……许多地方史志专家对一些古地名加以考证后普遍认为,这些含象的地名基本与古漳州野象群有关,反映大象在漳州活动的踪迹。

  南宋以后,随着人口增多及官府鼓励捕猎,大象越来越少了,再随着气候的变化,象群逐渐南迁,慢慢退出漳州,退出福建境内。元代以后的史志中,就再也没有见到大象在福建、在漳州活动的记载了。(记者 黄如飞 萧镇平 通讯员 刘思考 文/图)

责任编辑:徐昕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