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6个新种

来源:福建日报

  7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阶段性成果。

  自去年4月启动调查以来,武夷山国家公园共发现武夷林蛙、无凹带蜉金龟、武夷山毛泥甲、武夷山诺襀、三叉诺襀、多形油囊蘑等6个新种,并已公开发表。自此,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的新种数量已达11个。

  国家公园建设,正不断刷新武夷山的生物多样性记录。

  生物资源的宝库

  时间回到2020年8月底的一个深夜。

  在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大山深处的麻粟自然村,科研人员调查两栖爬行动物时,无意间发现一条竹叶青蛇在水沟中捕食林蛙。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一画面。

  “经过放大仔细辨认,我们发现该林蛙和当地其他的林蛙在形态上有一些差异。”武夷林蛙发现者之一、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延庆,还记得当时的兴奋之情,“这可能是一个新的物种!”

  在实验室里,DNA对比及形态比较研究,证实了这一想法。由于是在武夷山首次发现,新物种被命名为“武夷林蛙”,并于去年10月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权威期刊《ZooKeys》上发表。

  “此前,武夷林蛙这一支系的物种只在我国湖南、四川、广西、海南等地以及越南北部有分布记录。”吴延庆说,武夷林蛙的发现,首次证实了该支系在华东地区的分布,也再次验证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华东地区生物资源宝库的重要地位。

  优越的生物资源禀赋,为科研工作者发现新物种提供了源头活水。

  “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拥有210.7平方公里未受人为破坏的原生性森林植被,拥有极其丰富的物种资源。”省林业局副局长、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林雅秋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武夷山国家公园坚持管理智能化、管控严格化、修复科学化、责任明晰化,采取了一系列资源管护和生态修复措施,为物种栖息地质量改善、种群恢复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为发现新物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作为我国设立的首批国家公园之一,武夷山国家公园交出了一份完满的生态答卷: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强,森林覆盖率达96.72%;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增加;地表水、大气、森林土壤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国标I类标准。

  有赖于此,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记录持续不断被刷新。

  截至目前,武夷山国家公园已累计发现11个新种,包括雨神角蟾、福建天麻、武夷凤仙花、武夷山对叶兰、武夷山孩儿参、武夷林蛙、无凹带蜉金龟、武夷山毛泥甲、武夷山诺襀、三叉诺襀、多形油囊蘑。

  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

  摸清家底,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保护。

  100多年前,西方传教士便曾在武夷山地区采集标本。新中国成立后,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实现国人当家作主。那场肇始于1979年的科考活动,前后历时10年,吸引全国近千人参与,采集各类标本100多万号。

  “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变迁,武夷山的生物资源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原来的本底资源调查成果,已难以指导目前的管理工作。”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主任张惠光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武夷山国家公园于2020年4月、2021年4月,分别启动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和为期三年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

  “我们引入了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红外相机、马来氏网、环境DNA等新技术。”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首席专家丁晖说,本底调查覆盖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的所有区域,启动至今已记录到高等植物936种、脊椎动物463种、昆虫1079种、大型真菌164种、地衣77种。

  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的11个新种中,有6个源自本次调查发现。调查还记录到了玉兔粘猎蝽、裂小蘑菇、亚洲靴耳等12个中国新记录种,四川鳞盖蕨、袍波纹蛾、曲星文衣等100多个武夷山新分布种。

  一大批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也在调查中得以记录: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金斑喙凤蝶、南方红豆杉等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白鹇、大鲵、金裳凤蝶、福氏马尾杉、罗汉松等7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

  在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方面,调查团队发现两栖爬行动物108种,其中两栖动物36种、爬行动物72种。除发表新种——武夷林蛙外,还发现了古氏草蜥新分布记录、中国雨蛙分布最高海拔记录。

  张惠光说,武夷山国家公园将充分利用好调查取得的基础数据,编研武夷山生物志书图鉴,建立完善生物资源监测体系,配合国家公园各类规划的实施和修编、指导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武夷山生物资源的保护。(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黄海)

责任编辑:徐昕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