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社会稳定“压舱石”作用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农民日报

  福建省泉州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蔡龙群

  泉州市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约878万,2020年,泉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达10158.66亿元,经济总量连续22年保持福建全省第一。三农工作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三农工作,泉州理应更有底气,更有魄力,更具创新。

  敢打善闯,爱拼会赢。在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之际,以整镇推进为抓手,以富民产业为根本,以品质提升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能,探索具有泉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推动全市三农工作在全省、全国走前列,作表率,为全市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体现三农“压舱石”责任担当。

  以整镇推进为抓手,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按照“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

  启动乡村振兴整镇推进。聚焦“把乡镇建设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的新要求,出台《泉州市乡村振兴整镇推进的指导意见》,分类推进强镇引领“678”示范工程(首批打造6个农业生态型、7个工贸带动型、8个城乡融合型“五好”乡镇)、以镇带村“123”升级工程(分别逐级晋档到1.0、2.0、3.0版)、村兴民富“251”增收工程(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50万元和100万元)、裸房整治“133”清零工程(133个乡镇的镇域中心建成区存量裸房集中攻坚整治)、共建共享“1+3”结对工程(1名县级领导牵头调,安排1家县级以上国有企业、1家金融机构和1个县直单位挂钩合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四个不摘”,落实过渡期要求,全面落实“1338”(以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2倍为1条底线,健全3项监测机制,识别认定消除3项程序,实施8项帮促工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强化产业帮扶,2022年产业帮扶资金占比达到50%以上。加强项目库建设,推动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强化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促进稳岗就业。

  深化典型试点示范作用。扎实推进省市县三级315个试点村建设,逐年逐个升级晋档;推进两轮46条乡村振兴示范线按照“三有一壮、三无一改”要求完成创建任务;争取省级特色乡镇、试点村、实绩突出村全年项目超千个,完成投资超10亿元。宣传推广首批15个典型案例和6条精品示范线的经验做法,打造一批新典型、新案例,争取达到“百村百案”。

  以富民产业为根本,做优做强特色现代农业

  结合泉州农业特色,从农业生产、平台打造到联农致富,全链条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发展。

  强化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压紧压实属地责任,确保完成全年130.3万亩、49.9万吨粮食生产任务。落实耕地保护措施,防止耕地“非粮化”、制止耕地“非农化”,高质量推进年度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3万多亩撂荒地综合利用工作。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全年蔬菜、食用菌、肉蛋奶产量分别超过100万吨、13.7万吨、25.1万吨,全市生猪存栏稳定在84万头以上。

  打造特色现代产业平台。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4222”(4个以上产值超过100亿元特色产业集群,20个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以上农业产业强镇,200个以上“一村一品”)产业工程,打造“一村一品”、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多型经济圈,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设立农业农村区域公共品牌主题IP,打造“泉州乡村好货”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好货馆”,开展“好货展”,推动优质农产品线上线下产销对接。通过加快产业集聚,推动加工增值,力争全年建成项目145个、新增投资超48.5亿元,完成投资计划105%以上。

  健全联农强农惠农机制。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挖掘经营性收入潜力,支持农民创新创业,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出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实施方案,明确贴息对象、范围、时限和标准,完善扶持政策,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开发金融支农模式,大力推进畜禽活体、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扩大政策性担保业务规模。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实现路径,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覆盖面,用好过渡期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让农民享受更多政策红利。

  以品质提升为导向,全力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突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纳管拓面,农村裸房整治销号管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注入金融强引擎。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创新乡村运营金融创新,推进大幅增加地方政府一般债券、专项债券用于特色现代农业和乡村建设行动的规模与比例,引导资本统筹推进乡村建设“1+6+2”(1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6大专项提升行动,2个关键)、农村建设品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助力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建设品质的“双提升”。

  实现品质新提升。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发展,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到2023年实现全市应编村庄规划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改厕工作,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公厕,健全农村公厕管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快推动村庄生活垃圾市场化运营管理,全面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根据《泉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评价体系》,有序推进全市村庄提级晋档。

  打造农村新风貌。按照“三年过半、五年基本完成”要求,加大既有裸房整治。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村庄公共环境、推动农村基建提档升级。结合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打造宜居集镇和新时代农村社区样板,以点带面引领示范建设。在美丽村庄、美丽庭院基础上,推进美丽田园创建,打造“有山有水有乡愁”的闽南民居样板。

  以深化改革为动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跨越

  用好改革这项“法宝”,集中力量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工作,全方面释放农业农村动能,夯实共同富裕目标基础。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村集体“三资”平台化管理,实现村级财务核算信息化和村级财务主动公开,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水平和资产资源台账动态管理。着手制定《关于农村宅基地审批“一户一宅”认定的指导意见》,探索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长效机制、创新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模式,稳慎推进晋江市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结合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和“放管服”改革,积极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一线下沉,加强对辖区农村宅基地和村民住宅建设的管理。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探索乡村“三治”融合的治理体制机制,积极打造党建引领型、乡贤带动型、文化传导型的乡村德治模式。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构建“农村十里文化圈”为目标,提升农家书屋、农村文化站、乡镇综合文化中心体验水平,持续培育一批家风家训馆,打造一批农业文化遗产的休闲农业景点,增加农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锻造人才队伍主力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和家庭农场培育计划。遴选一批基础条件好、经营管理规范、示范带动作用大的高素质农民示范培育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扎实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方式,引导本土农科毕业生到基层开展农技服务和农业专家服务乡村行动等活动。探索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项目,提高相关人员指导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管理、经营能力。

责任编辑:钟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