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焕延:我在福建做文创
台湾艺术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博士、曾任厦门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福建工程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这些身份浓缩了台胞黎焕延跨海来闽深耕文创的职业生涯。
黎焕延把自己的童年称为“游戏时期”,喜欢制作玩具,喜欢写写画画,喜欢在乡村田野中自由地奔跑。也因为爱天马行空,痴迷动手设计,读大学时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在艺术美学、文创产业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3年,他受邀到厦门大学交流,常常赴福建各地的特色乡村参访调研。“大陆有好山好水好政策,这些都为文创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第一次来福建,黎焕延就迷上了这里的乡村。他至今还记得在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考察时的情景:“它是戍台名将甘宝国的祖籍地。村子溪水环绕,青山作伴,古民居、古廊桥令人目不暇接,历史风情独树一帜。”
黎焕延2019年到福建工程学院任教。在一次乡村考察中,当他看见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旁的下梅村时惊喜万分。原来明清时期,梅溪一度成为闽赣两地最大商道之一。清雍正年间,江西的邹氏四兄弟来到下梅村开办景隆号茶庄,和晋商一起把生意越做越远,下梅村也因此成为“晋商万里茶道”的起点。
在黎焕延看来,虽然时过境迁,茶道早已不复当年盛景,但仍是一条充满活力的文化之路。“当载满茶叶的船只从下梅出发,一路北上,以中俄边境的恰克图为中心,横贯欧亚大陆。水声、驼铃声、商贾的吆喝声,构成了一幅异国风情的商旅画面。”挖掘和守护万里茶道文化的根脉,成了黎焕延打造茶道文旅品牌的心愿。于是,黎焕延带着学生来到下梅村,与村民同吃同住,一边详细了解村民对于村庄整体改造的想法,为茶旅设计做规划,一边毫无保留地向学生传授文创、营销等方面的理念和经验。
爬古茶道、考察环境资源、设置旅游导览牌、设计文旅视觉识别系统……经过两年时间,在黎焕延、学生和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下梅村已初步形成了“晋商万里茶道”文旅路线,陆上丝路茶旅行、非遗丝路循迹游、下梅万里茶道亲子游等活动陆续在这里举办。
“我们身穿古装,打扮成当年到下梅村买茶的晋商模样,走茶道、品茶宴、观茶艺、学制茶,茶文化不仅看得见,还摸得着、吃得到。”来自福州的游客陈女士说,这样沉浸式的茶文化旅游体验很新奇、很难忘。
对于黎焕延来说,追寻中华文化的艺术之美,是他扎根福建最重要的理由之一。“中华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为我们文创业者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
在日常教学中,他常常运用自己对于艺术美学的敏锐感知、头脑中迸发的奇思妙想,引导学生们感受领略文化艺术之美。
一次,黎焕延指导学生拍摄记录木雕艺术。当他们走进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黄国榕的根雕工作室时,立刻被现场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所吸引。“创作人巧妙运用根材的自然纹理,模仿并再现人物鸟兽的形态和神韵,赋予根材新的艺术生命。那些木材纹理,就像身体里的血管一样,我仿佛看到血液在纹理中流动,这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黎焕延立刻组织学生架起摄像设备进行现场教学。“静下心来与艺术家交流,感受根雕艺术的精髓,才能拍出它的美感。”“机器架设的角度,决定了每一个镜头的视角和所要传达的观点,一个个镜头相衔接,自然形成了我们对根雕艺术的再现。”……点点滴滴的言语启迪,让学生们沉浸于创作,对根雕艺术作出自己特有的诠释。
八闽大地的风景名胜、工艺美术、民俗文化令黎焕延流连忘返。“福建正在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在文创领域也为台胞提供了许多机会。期待未来文创能盘活更多文化艺术资源,相信两岸文创的融合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广。”(记者 全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