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州文庙掬儒学书香入台
走在福州的圣庙路上,一座气势宏伟的砖红色古建筑映入眼帘。门口石碑“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字样,彰显出此处曾经的庄重与显赫。这里,就是福州文庙。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承担着传承儒家思想文化与教育的职能。儒家文化在台湾岛不断衍播,闽台文庙建筑作为儒家文化的载体之一,发挥着联结两岸文脉与情缘的重要作用。
日前,海峡两岸联合祭孔典礼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在福州文庙、台南孔庙同时举行。两岸同礼,共同表达对至圣先师的敬意。
在阳光学院任教的台胞黄柏钦也受邀参加祭孔典礼。在此之前,他曾多次参加台南孔庙的祭典。“两岸共祭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是对中华文化的共同传承,体现了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黄柏钦说。
300多年前,福建先民渡海赴台,也带去了儒家文化。康熙三年(1664年),全台第一座孔庙在台南建立,郑成功之子郑经在台湾推行庙学教育,致力于传播儒学文化、培养人才。在此之前,台湾还没有比较正规的文化教育设施,台南孔庙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正式进入台湾。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平台后,清政府在明郑时期文庙的基础上,将“台湾府学”设立于台南孔庙。于是,台南孔庙成为台湾人心目中的最高学府。如今,台南孔庙的大成殿内仍悬挂着许多清代皇帝钦赐的御匾,其中有康熙的“万世师表”、乾隆的“与天地参”、咸丰的“德齐帱载”等。
闽台两地一水相连,台湾孔庙的创建与发展受福建影响很大。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负责人何振良介绍说,一方面,大批福建人到台湾主持儒学的教务工作,并参与台湾孔庙的创建与维修工程;另一方面,台湾孔庙的建筑规制多以福建孔庙为榜样。
据史料记载,在清政府管辖台湾的200多年间,从福建各地前往台湾任府县学教授、教谕、训导的多达300余人,在“庙学合一”制度下,他们很自然地把福建孔庙的一整套做法带到台湾。曾任泉州知府的蒋毓英在调任台湾首任知府期间,修建了两座文庙。此后,台湾孔庙在建筑形制上就一直追摹福建文庙,其建筑材料多取材自福建,建筑师傅也多聘请自福建。例如,台北孔庙创建时,“由建造万华龙山寺的泉州名匠王益顺按闽南式建筑风格设计,木石材料大都是当年从唐山运来的,有泉州白石及青斗石”。台南孔庙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时,不仅购买泉州石材,还聘请泉州名师精雕细琢,再运到台湾组合安装,并增设泮宫坊、府学署等,形制与泉州府文庙几无二致。
在泉州府文庙内,至今仍保存有“乾隆四十一年台湾知府蒋元枢捐造,贡生蒋鸿皋监制”铭文的青铜豆三件,还有“同治六年五月□日铸,州同衔即选训导郑秉经,郊行李树监铸”和“台湾北路淡水同知严金清谨制”铭文的青铜编钟二件。这些器物是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台湾孔庙在泉州府文庙举行祭孔典礼时带来的贺礼,它们见证了历史上闽台孔庙之间独特的文缘关系,体现了台湾同胞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闽台学缘,儒风同仰。2009年,首届闽台孔庙学术研讨会在泉州举行。会上,泉州府文庙管理处与台湾台南孔庙负责人共同签订了“海峡两岸孔庙文化交流合作协议书”,建立两岸儒学文化交流的双向互动机制。此后许多以两岸文庙为场域的两岸交流活动相继举办。
何振良表示,福建历来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试,福建文庙也始终在两岸承担着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我们将继续加强闽台文庙间的交流合作,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助力中华文化代代相传。(记者 全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