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近中午,邓信锋才闲下来。
福州晚报记者 雷岩平 陈丹 文/摄
“老板,还有肉包吗?”“只剩最后一个了!”还没到正午,福州新店西庄路和崇安路交叉口的“老面包子店”就准备打烊。一个上午,店里800个肉包和600多个馒头等包点已售罄,但不时还有客人从大老远开车前来买包子。
大家都是冲着店老板邓信锋的老面包子来的。近日,记者采访了邓信锋。
小店总是排长队
“老面包子店”没什么装修,但在卫生、品质上,不敢有一点马虎。
前些年工程建设,店门前被围挡3年,周边店家基本扛不住关了门,但每天清晨,这家店都会排起长队,买馒头、包子的人络绎不绝,令人称奇。
“这里的包点,可吃到小时候的味道。”许多回头客反馈道。
37岁的邓信锋,从爸爸、伯伯手里接手在此开店已11年。他说,自家店能长久的秘诀,就是从父辈开始,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传统的老面手艺。
老面即不用发酵粉,而是将前一天的面留存一些作为“面种子”,用作下次发面用。这“面种子”已传承30多年。这样制出的包点,与用酵母粉发酵的相比,内部组织更密实,更有嚼劲。比如馒头,可像撕鸡肉一样撕开,所以也称“鸡撕馒头”。
除了馒头,店里最出名就是肉包子。福州知名美食博主“马语”曾这样描述:他们家包子的馅看起来很不错,肉真,味道很好,有猪肉香,有油汁流淌,皮发得不错,松软,略微粘牙。总之,一个好包子该有的特点,这家包子铺做的包子都有了。
“包子、睡觉”10多年
比起酵母粉发酵,老面发酵需要的时间长,一天内还要多次发酵,所以市面上已不多见。
因工序复杂,除了过年,邓信锋都要凌晨1时30分起床,中午生意结束后,才能补觉。每天,他还要根据气温来调节发酵时间长短。“冬天时间长一点,夏天短一点。”邓信锋说,还有碱放多放少也很关键。放少了,馒头发酸,放多了馒头发黄,所有的步骤,都藏着功夫,都要用心来做。
他形容自己10多年来,每天的生活就是“包子、睡觉,包子、睡觉”的循环。
为了做包子,他还付出过一个指头的代价。8岁那年,他就跟着父亲学做包子,有一次帮忙压面时,右手中指不慎被机器压断,最终截了指。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他对包子店有阴影,不敢来帮忙。父亲也一度“气得不想再做包子”。
“课本里不是教我们‘哪里失败,就从哪里爬起’吗,我就想,包子夺去我一根手指,包子欠我的,我只有通过坚持,才能‘原地’找回来。”最终,他重新回到店里。
曾有一位妈妈带儿女来吃早点,告诉邓信锋,自己是吃他家的包子长大的。这让他心里暖暖的。
他说,他只想守着这门手艺,让大家吃早餐时还能找到爸妈、爷爷奶奶吃过的“令人怀念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