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福建“非遗”技艺:脱胎漆器如何延续百年辉煌?
近日,福建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福州市脱胎漆器技艺保护规定》。参与规定编写的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朱冰表示,这对福州脱胎漆器行业是一大利好。
福州脱胎漆器已有200多年制作历史,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享誉国内外。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福州脱胎漆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脱胎漆器的命名来源于它的制作方式。所谓“脱胎”,是先以泥土、石膏等制成器物胚胎,取人工割取天然大漆和瓦灰制成漆泥,由夏布(苎麻布)于胚胎之上逐层反复裱褙漆泥,使夏布逐渐成为漆布。阴干后,敲击夏布外壳,脱去内胎。其后,留下漆布器形,再于漆布之上覆盖底灰,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髹饰,才成成品。
福州脱胎漆器主要特点是轻薄、光滑、耐腐蚀。这些特点,由其特殊的制作工艺所决定。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过程十分繁复,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做漆器耗时非常长,有的古法制作的脱胎佛像,甚至要做2-3年的时间。”朱冰介绍。
脱胎漆器的美,除了器型外,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髹饰上的丰富多彩。所谓“髹饰”就是用色彩、图案、材料来美化漆器。
漆器大多呈棕、黑、红等底色,而福州脱胎漆器却有褐、黄、绿、蓝等丰富色彩,并且使用真金“碾泥为色”。黑漆的底色,更能衬出金的富丽,银的晶莹,而且防腐防蚀的漆器能保证颜色经久不变。因脱胎漆器绚丽多彩,工细柔丽,被西方誉为“东方黑宝石”。
据记载,福州脱胎漆器的首创者是清代乾隆年间的漆艺人沈绍安。一天,沈绍安在寺庙忽然发现破旧的匾额露出麻布,木已腐朽,但麻布上漆块依然坚硬。这让他想起了前人失传的工艺——“夹苎”。之后,他仿照旧匾,用泥先塑出模型,再在模型外裱上夏布,涂上漆。等漆干了之后脱去泥坯,再行髹漆加工上色,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
“民国时期的福州漆器,在中国漆艺届独树一帜。工艺制作之精良,技法运用之纯熟,即便现如今也难以复刻。”朱冰介绍。
过去,福州脱胎漆器多以家庭作坊的方式制作,每家工艺不尽相同。但在当时,技艺较为醇熟突出的当属沈绍安一脉的沈氏家族。不过由于时代变迁,沈绍安的直系后辈如今已不再从事脱胎漆器制作。并且,由于口耳相传的技艺特点,文献记载流传不多,沈氏家族的许多制作工艺濒临失传。
朱冰表示,当前对福州脱胎漆器制作技艺的挖掘与保护,主要是根据一些老师傅的制作技艺以及相关文献整理并完善,而后进行保护传承。
近两年,福建省市文旅部门,在全国各地举办的文博展会上,为漆器从业者提供免费的精装展位。同时,福州市已在闽江学院、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省艺术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开设了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专业,为福州培养了一批具备研究、艺术才能和制作能力的非遗人才。
此外,沈绍安漆艺博物馆(位于朱紫坊)已在福建省文物局备案,福州市非遗展示馆也专门设置了脱胎漆器展区,远洋路漆艺保护基地经改造提升,成为传统大漆濒危技艺抢救、传承和保护平台。下一阶段,福州市拟将利嘉国际商业城1号-2号馆打造为“福州工艺美术城”,为脱胎漆器等工艺美术品提供专业性市场。
福州市文旅局非遗处处长吴友瀚表示,种种举措的实施,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福州脱胎漆器的艺术价值,让福州脱胎漆器更有市场,也让更多从业者愿意继续从事漆器行业,并且培养更多人才传承保护福州脱胎漆器,延续福州漆艺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