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抗疫,福建“迷彩绿”好样的!
队员们在“火眼”实验室门前合影。
8月22日,从福州驰援南京抗疫一线,执行核酸采样标本检测任务的12名医疗队员结束在南京的集中隔离,全体将于今日返回福州。隔离的生活非常枯燥,但看着窗外越发忙碌的车流,队员们知道,他们完成了使命,南京正在醒来,一切都在变得更好。
出征!抵达南京
“哪里来的?”“福州来的。”
“哪家医院?”“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
“解放军来了,我们就放心了!”
这是7月27日中午,在南京市一家酒店门前,隔着马路的志愿者和刚刚抵达南京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以下简称“第九〇〇医院”)赴宁核酸检测支援队队员之间的对话。
24小时之前,第九〇〇医院接到指令,紧急抽组12名医疗队员从福州驰援南京抗疫一线,执行核酸采样标本检测任务。
动车抵达南京高铁站的那一刻,南京正下着大雨。车站外,等待检测核酸的队伍像一条长龙。队员金郑宝心里一沉,但同一瞬间,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升上心头:“既然选择了学医,选择了医学检验,无论接下来的任务会有多重,我都要扛下来!”
金郑宝是第九〇〇医院检验科的检验技师,1995年出生的他是在26岁生日的第二天受领了驰援任务。受领任务前,他刚好参加医院文艺节目《出征》的演出。
“《出征》是根据去年医院驰援武汉的抗疫勇士们的真人真事改编,作为演员的我,在排练时就常被剧情所打动,当时还为没能参加武汉抗疫而遗憾,没想到这次就接到任务光荣出征了。”他说。
和金郑宝同行的队员,有第一个主动请战的检验科科主任张胜行,有去年驰援武汉的李卫滨,有孩子刚做完手术的林娟娟,还有“90后”准新娘金秀秀……前方告急,他们没有迟疑,接到任务的次日中午便全部抵达南京。
进入“火眼”实验室
队员们抵达酒店后,随即与其他抽组单位医疗分队会合,集结成一支50人的核酸检测队,张胜行担任队长。来不及收拾行囊,大家就立刻前往主战场——位于南京国际博览中心的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火眼”实验室。
“火眼”是当前全球最具代表性的规模化、标准化核酸检测平台,曾在国内外的抗疫战斗中发挥出重大作用。但全队没有人在“火眼”实际工作过,怎样安全高效地使用“火眼”?
队长张胜行迅速作出安排:争分夺秒!全队选出各工作班次的组长和各实验舱室的负责人,技术骨干抓紧熟悉“火眼”工作流程和相关生物安全防控要求。
作为第一组组长兼核酸提取舱的负责人,金郑宝第一批进舱,五天四入提取舱模拟演练并开展预实验。虽是演练,但闷热的防护服必不可少。为尽快掌握规范流程,他和队员们放弃午休,加班加点练习,一个流程各个环节下来,通常要两三个小时,尽管衣裤被汗水浸透,手掌被汗水泡得发白,但他们没人抱怨、放弃。
工作之余,他还和各位技术骨干在隔离酒店里共同编写各舱室的工作流程单、物料清单和标准操作规程,这套不断完善的文件,受到各单位和“火眼”负责人的高度评价。
不仅如此,在“火眼”五条检测线中,福建队员们所在的核酸检测队负责的B线成为第一条试运行的检测线。
转战疾控中心
南京市江宁区,毗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随着疫情的突发,这里遭受着前所未有的防控压力。尤其是承担着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核酸筛查重任的该区疾控中心,医疗人员经过连日高负荷的工作已经高度疲惫,急需后备力量补充。
8月3日,南京第四轮核酸大筛查全面启动之际,12名医疗队员奉命告别“火眼”实验室,转战支援江宁区。
“哪里最危险,我们就去哪里;哪里最需要,我们就去哪里!”当天下午,张胜行带着队员们赶赴江宁区疾控中心对接任务,仅用半天的时间适应,大家便正式开展工作。
为了能24小时不间断支援疾控中心,队员们每班次开展12小时核酸检测,昼夜轮班仪器不停,经过磨合,很快就实现了平均每天能检测5000至6000份标本。
(记者 储白珊 张静雯 通讯员 林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