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俗收藏家创办10余家博物馆 讲好老物件“故事”
抬步走进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博物馆永阳风情馆,用复古庄寨构件营造出的“古代厅堂”,仿若穿越时。 吕明 摄
中新网福州8月4日电(叶秋云)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博物馆内的永阳风情馆里,用复古庄寨构件营造出的“古代厅堂”,清代木制“天地君亲师”纹案屏,清代锡制双龙花盏烛台……众多老物件陈列其中,琳琅满目,令入馆的参观者恍若穿越时光。
福建省民俗收藏家鲍国忠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 吕明 摄
站在永阳风情馆内,福建省民俗收藏家鲍国忠向记者表示,要了解中国乡村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厅堂文化;如果说厅堂文化是一本书,那每一个器物组成了这本书的每一页。
福建省民俗收藏家鲍国忠介绍厅堂文化。 吕明 摄
“你有没有名堂?所谓名堂,指的就是什么堂号出来的。”手指悬挂在“古代厅堂”的“恩荣堂”牌匾,鲍国忠说,堂号是宗法社会中氏族文化的反映,是一个家族或支派的代称,通过堂号可以判断出姓氏家族的血亲源流和文化渊源。
年过七旬的鲍国忠,不仅能详细介绍每一件老物件的大小和功能,对其背后的故事也如数家珍。在他看来,每一件老物件,都是一本书,值得不断解读和揣摩。
因此,自接触收藏至今,不论是卖房收藏老物件,还是创办各类博物馆,鲍国忠都乐在其中。
“从小,我便对老物件十分喜欢,真正进行大规模收藏是1992年开始的。”鲍国忠追述道,那年,他从永泰调到福州工作。当时,正值福州大规模进行旧城改造,许多待拆迁老宅中的牌匾、木雕构件、彩漆家具、藤竹编工艺品等老物件大量流向市场。
“那时,我常去左海公园、台江花鸟市场等地淘宝,主要收藏的是古籍、奇石、钱币、根雕、瓷器等。”随着购买的老物件越来越多,鲍国忠卖掉了自己在永泰县城购置的房产。
福建省民俗收藏家鲍国忠正在介绍展出的收藏品。 吕明 摄
刚开始,他只是在福州购买老物件。随着对收藏的愈发“痴迷”,他后来到外地出差或旅游,发现跟福建相关的老物件,就都要买下。
收藏品逐渐增多,鲍国忠便产生了办博物馆的念头。2001年,他和女儿与一企业家共同创建的“福建读一民间珍藏馆”在福州左海公园开馆,这是福建省首家民营博物馆。如今,这家博物馆因合同到期而关闭。
福建省民俗收藏家鲍国忠正在介绍展出的收藏品。 吕明 摄
20余年间,鲍国忠已陆续创办10余家博物馆。当下,由鲍国忠提供藏品、负责陈列并向社会免费开放参观的博物馆就有8家,每年累计参观人数超50万人次。
永阳风情馆是鲍国忠与永泰县博物馆联办的,于2017年开馆。馆内,一本在马来西亚出版、华侨必读的《福州音注》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据鲍国忠介绍,清末时期,许多福州人去马来西亚,为了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华侨便编写了这本语言翻译书册,以便快速掌握马来西亚语,融入新的环境。
福建省民俗收藏家鲍国忠正在介绍收藏的报纸。 吕明 摄
另一本书名破损的《更路簿》则用文字记录了航海知识。其中,“泉州”“姑嫂塔”等地名依稀可见。鲍国忠说,这本书也称为转路簿、星路簿,古时,福建人出海到南洋一带去,通过观天象和山等来辨认方向,通过文字记录的方式一代又一代传下来。
一本破旧的、书名破损的《更路簿》用文字记录了航海知识。 吕明 摄
在鲍国忠看来,每一件老物件的背后都有着“故事”。收藏并保护好这些老物件,并不仅仅是为了怀旧,而是为历史保留记忆和智慧。
“老物件最好的归宿是博物馆,只有展示,才能让它们‘活起来’。”鲍国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