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石岛:福建举重的精神记忆
2日,东京奥运会举重女子87公斤以上级比赛在东京国际论坛大厦举行。闽将李雯雯以320公斤的总成绩轻松夺冠,她也是中国举重首位“00后”奥运会冠军。至此,中国举重队在东京奥运会完美收官,战绩为创历史最佳的7金1银。图为李雯雯在颁奖仪式上。新华社
石智勇、张湘祥、林清峰、邓薇……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得第一块奥运金牌开始,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就从来不缺福建举重人的身影。如今,金牌榜上又加上了李发彬和李雯雯的名字。
17年、5届奥运会、6块金牌,一支队伍为何能保持长盛不衰?这背后的精神密码可以从闽江口外的一座孤岛追根溯源。
无路可退的选择
川石岛四面环海,面积3.7平方公里,面积不大,位置却极为重要,扼闽江口出海之咽喉。
1995年,一群“败军之师”带着凤凰涅槃的决心来到这座孤岛。对于福建举重来说,川石岛是无路可退的选择。
1993年的全国运动会,福建举重颗粒无收,队伍面临解散的传闻也甚嚣尘上。
在邓薇的主管教练陈勇的记忆中,“当时报纸起的标题是‘黑色星期五’,因为那一天我们有多个冲金的级别都失手了”。李发彬的主管教练徐武忠用“惨烈”来形容那一年福建举重遭遇的“滑铁卢”,“每个人的情绪都非常低落”。
福建举重需要一次彻底的洗礼。1995年,当时福建队主教练陈文斌带着弟子们决定上岛。
“刚上岛虽然觉得荒凉,但是也觉得很新鲜。”那个时候,徐武忠还年轻,没过多久新鲜感就消失殆尽。
当时岛上生活条件、训练条件都十分艰苦。举重房由两大两小四间旧营房改造。整座岛只有一家小商铺,一部民用电话;电压不稳,电灯一闪一闪;全队唯一的电视,屏幕上滚着雪花;厨房生火的柴火全靠自己砍伐,训练之余,队员们还要轮流帮厨……
“那个时候整个人是放空的状态,除了训练就是训练,一门心思要出成绩。”曾经带出伦敦奥运会冠军林清峰的万建辉说,现在回想起来是觉得幸福的。
简陋的举重馆墙上挂着运动员们的誓言:“勇拼搏,胸怀祖国;洒热血,称雄天下!”传出阵阵吼声与随之重重落地的杠铃声锤击着寂静的山头,使荒凉变得生机勃勃。
厚积薄发的崛起
封闭的环境磨炼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意志。
“当时,教练组对原先的训练方法、管理方法、举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与创新:将传统的训练长课时、少课次的方法变为多课次、精课时,且以高强度、大密度为重点。”徐武忠说,这样的训练在当时全国举重界是个重大创新。
“在那种强度下,成绩出得很快。”在1997年的亚锦赛上,万建辉打破了占旭刚保持的70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次年的世锦赛,他又刷新了69公斤级挺举的世界纪录。
万建辉是我省第二个打破举重世界纪录的运动员,此前,王国华在1996年的亚洲举重锦标赛上一举打破64公斤级的抓举世界纪录。也是在1996年,福建举重队经历两次比赛后,一共夺得19枚金牌。
从1996年起,世界纪录、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相继从这座岛中走出。1997年至2001年,福建举重队连续五年六次取得全国团体总分冠军。
进入新世纪,福建举重队开始在世界大赛中比出了名堂。2000年悉尼奥运会,年仅17岁的福建籍选手张湘祥勇夺男子56公斤级总成绩铜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石智勇获得男子举重62公斤级总成绩金牌,吴美锦获得男子56公斤级别总成绩银牌。
“我的举重生涯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来自水滴石穿的坚持,失败也要坚强面对,这就是川石岛教会我的。”万建辉说。
焚膏继晷的传承
川石岛的记忆并不仅仅停留在上一代运动员的记忆中。
在2007年和2008年,后来的里约奥运冠军邓薇曾两度登岛训练。在邓薇看来,岛上的训练生活是枯燥的、艰辛的,但这就是积累的过程,“常常一待就是一个夏天,除了训练,还要帮厨、洗菜、打扫卫生。睡觉前,都要检查被窝看有没有毛毛虫。我们练的不仅是体能和技术,更重要的是意志,战胜一切的意志”。
在省举重中心主任叶厦生看来,艰苦奋斗、愈挫愈勇、水滴石穿是川石岛精神的内核,“这也是福建举重人弥足宝贵的精神财富”。
传承的最好注脚,来自一次次突破。
2017年天津全运会,福建举重以3金2银4铜,创造全运会历史最好成绩;在2019年世界举重锦标赛中,福建运动员夺得9金,共创造了7项新的世界纪录。
自福建举重队建队以来,一共培养出石智勇、张湘祥、林清峰、邓薇、李发彬、李雯雯等6位奥运冠军及王国华、万建辉、吴美锦、张杰、吴景彪、丁建军、陈晓婷、苏达金、黄闽豪等9位世界冠军,目前男女各级别世界纪录中有9项世界纪录由我省举重运动员保持。
时至今日,川石岛依然被比作福建举重的“井冈山”。如今,第一批登上那座孤岛的福建举重运动员大多已过不惑之年,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走上教练岗位。
在他们的记忆中,那座孤岛已经成为举重事业中的精神寄托,而一代代福建举重人从这里走出,迎来一个个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记者 肖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