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宣言》是本届大会团结的重要象征
——访教育部副部长、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田学军
7月31日晚,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后于福州圆满落幕。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田学军接受本报专访,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对推动全球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产生了哪些积极意义?
田学军:中方高度重视承办本届大会。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信,孙春兰副总理在开幕式上宣读贺信并致辞。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交流互鉴,支持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为本届大会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在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遗产事业带来复杂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大会的成功举办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本届大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秉持《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精神,凝聚团结共识。大会期间,各委员国代表和缔约国观察员、咨询机构代表等克服线上参会带来的技术和时差等障碍,积极参与各项重要议题的讨论,秉持《公约》精神和科学、专业、客观的态度,在充分发表多样化意见的同时,又坚持团结合作,努力达成共识。大会一致通过《福州宣言》,强调保护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呼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留给后代一个开放、包容、能够自我调适、可持续、有韧性和清洁美丽的世界。《福州宣言》凝聚着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的共识与行动,是本届大会团结的重要象征。
二是落实全球战略,丰富遗产名录。199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旨在提升《世界遗产名录》代表性、平衡性和可信性的全球战略。本届大会共有包括“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在内的34个项目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委员国在审议提名项目过程中,既坚持《公约》确立的原则,也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提名项目表达了支持和鼓励。非洲国家新增两项世界遗产,是教科文组织“非洲优先”全球事项的具体落实。
三是加强评估监督,促进遗产保护。本届大会共对258项世界遗产保护状况报告进行了审议。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评价中国的长城、科特迪瓦的塔伊国家公园和科莫伊国家公园等3项遗产的保护状况,将其作为优秀范例。委员会还充分肯定刚果民主共和国萨隆加国家公园在消除战乱和非法捕猎等威胁方面取得的成效和进展,一致同意将其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移除,这对促进非洲的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委员会通过无记名投票,决定将英国“利物浦海事商城”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这是过去10年首项遭除名的世界遗产,体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维护《公约》要求,保护世界遗产的坚定决心。
大会期间,各方在线上线下举办了一系列边会,内容涵盖世界遗产教育、遗产阐释与展示、世界遗产地管理者、世界遗产领导力、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世界自然遗产与生物多样性、空间技术助力遗产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特别是“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迈向未来的中非合作”主题边会,是中国为改善非洲国家世界遗产代表性不足问题采取的实际行动。
记者:本届世界遗产大会创新性地以线上方式举行,中国是如何发挥东道国的作用,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和世界遗产大国形象的?
田学军: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和世界遗产大国,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以主席国身份提出《福州宣言》,获得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通过。委员国普遍认为,《福州宣言》非常平衡,极具包容性,充分反映了广大缔约国的关切,具有里程碑意义。大会期间,中国作为主席国,坚定维护《公约》宗旨和原则,积极推动落实世界遗产全球战略,在落实教科文组织“非洲优先”全球事项、应对气候变化、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强世界遗产能力建设、推进世界遗产申报程序改革、加强世界遗产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推动本届大会达成一系列新的重要成果。中国以公平、公正、合作、包容的态度维护世界遗产委员会团结与合作,努力弥合分歧,鼓励委员国充分协商、求同存异,确保大会各项议程顺利进行。
福建省福州市作为东道主,秉持人文、绿色、数字的办会理念,精心筹备开幕式等线下活动,“福来八方”文艺演出精彩亮相,“世界遗产在中国”展览主题鲜明,各类遗产展示和体验活动丰富多彩,八闽大地进入了“世遗”时间,给线下线上参会的各国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本届大会是教科文组织历史上首次在线审议世界遗产议题,福州为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大会所确立并使用的一系列在线审议操作规范,将成为世界遗产领域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工作的重要参照。
记者:本届世界遗产大会已经落下帷幕。在“后世遗”阶段,中国将采取哪些新的举措?
田学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我们将以世界遗产为窗口,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展示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帮助世界读懂中国。我们将以世界遗产为桥梁,推动跨文化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我们将以世界遗产为载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推动各国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将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持续做好世界遗产申报、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持续加大世界遗产保护领域中国理念和实践的对外宣介力度,持续参与世界遗产领域全球治理,深化与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及相关咨询机构的交流合作。
我们将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和小岛屿国家培养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实施非洲国家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同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非洲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能力建设论坛。
中国将大力发展世界遗产教育,大力培养世界遗产保护与国际合作人才。同时,中国将与教科文组织合作建立世界遗产教育在线平台,继续合作举办“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推动各国青年支持和参与世界遗产保护这一崇高事业。(记者 李韵)
《光明日报》(2021年08月03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