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乡村建设行动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近年来,被誉为“鱼米花果之乡”的漳州全力抓提升、缩差距,不断推动乡村建设取得新实效,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形成。今年,漳州市委、市政府以“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为抓手,开展“六比一看”竞赛,将“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农村建设品质提升”纳入竞赛内容,为美丽乡村建设按下“加速键”。
乡村建设 规划先行
“有了规划,旅游项目逐渐变多,村子发展势头越来越好!”说起村子的变化,漳州市诏安县梅岭镇东门村的渔民兼导游吴友江难掩喜悦之情。
2019年,东门村、南门村探索村庄规划联编,统筹考虑两村的农民建房引导、历史文化保护、旅游开发、生态保护、海洋开发等,共建共享公共设施,集约发展,被纳入省自然资源厅“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如今,依托优美的海岸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东门村、南门村的“食、宿、行”产业链逐渐成形,两村年均接待游客量在10万人次以上。
因地制宜为村庄“把脉开方”,才能有的放矢。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漳州市成立由城乡规划、土地规划、测绘、建筑等多专业组成的村庄规划专家服务团队,常态化为全市村庄规划提供指导与技术支持,已深入15个县(区)、开发区、59个乡镇、82个村庄实地踏勘,指导完善规划成果。”漳州市农村建设品质提升工作组办公室副主任叶绿保介绍,近年来,全市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生态保护等因素,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全市1604个建制村、117个乡镇已全部完成“一村一方案”“一镇一计划”的编制工作。
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出“县镇联编”“多镇联编”“镇村联编”“多村联编”等创新模式。长泰区岩溪镇珪后村等11个村庄成为省级村庄规划成果典型案例。
环境整治 扮靓乡村
在华安县新圩镇官畲村内,色彩斑斓的七星瓢虫屋掩映于漫山遍野的绿意之中,游客往来其间。过去数年间,污水与垃圾处理、村庄亮化、环境绿化等工程在此陆续落地,畲寨面貌焕然一新。
借助“四好农村路”的铺就,官畲村走出“深闺”,迎来八方游客,也从20年前全县最穷的村庄,跃升为全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近年来,漳州统筹推进“一革命四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建设品质。全市实施13个县域农村生活污水PPP项目,覆盖72个乡镇、656个建制村。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补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设资金筹集,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农村公路路网不断提升。农村饮用水安全也不断改善。东山县成为全省首个自来水“村村通”的县,还率先构建“智慧水务”系统,形成智能化、远程化、可视化供水模式。
产业拉动 美丽持续
春赏花、秋品果,四季皆可亲山水、享自然。在长泰区古农农场白石社区,因花坞里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入驻,闲置的猪场、鸭场、农房等“沉睡”资源被激活。借助企业出资改造,当地的环境设施大大提升,并逐步被打造成集休闲农业、康养、生态为一体的旅游胜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当地群众从低档果林种植转向树葡萄、黄金百香果、麒麟果等高优农业及优质花卉种植,近200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每年创造劳务总收入约1000万元。
无独有偶,在龙海区双第华侨农场洲仔管理区,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当地旧貌换新颜,吸引了鹭凯生态庄园、乡下人园艺等项目入驻。鹭凯生态庄园于2019年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近两年迎来游客约20万人次。
产业筑基,为乡村建设持续赋能。近年来,漳州着力深化改革,将国有和乡镇农(林)场居住点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范围统筹考虑,引进龙头企业,借助其资金优势,完善当地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并以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记者 黄如飞 苏依婕 通讯员 林添晖 张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