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立燕鸥群。
福州晚报记者 徐文宇 通讯员 林丽婷/文 郑航/摄
去年,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入选“中国重要湿地”名录,闽江河口湿地综合保护修复机制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近期,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已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福州市级专家评审。目前,闽江河口湿地拥有保护面积达2381.85公顷,有4项湿地生态指标达到国际重要湿地评定标准,是“清新福建”的一张重要生态名片。
一直以来,闽江河口湿地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探索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方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闽江模式”。“闽江模式”可以梳理总结为基础研究、生态修复、社区融合、产业带动、生态教育、开放合作六大核心工程。
基础研究工程:
保护利用湿地资源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闽江河口湿地资源,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首先对保护区内鸟类、水质、水文、植被、气象、土壤等资源本底进行常态化监测,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依托院校人才队伍,建设湿地科研监测平台。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2010年6月聘请中国科学院的刘兴土院士为学术顾问,成立首个湿地院士工作站;2014年1月以福建师范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获批;去年,闽江河口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修复省级长期科研基地建立。
积极推动学术交流,共享湿地科研成果。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自2008年以来举办了闽港台野生动植物保育学术研讨会、全国湿地管理工作会议、“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成立大会及首届研讨会”,并承办“两岸三地”湿地保护交流活动;去年派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勺嘴鹬保护联盟年度调查总结会及培训。此外,闽江河口湿地科研团队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分享主题学术报告;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重大的研究价值,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