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朱紫坊的基金服务驿站。记者 池远 摄
福州日报记者 莫思予 见习记者 林榕昇
三山脚下,两塔之间,朱紫坊与三坊七巷隔街相望,记录着千年历史,承载着古城乡愁。随着保护修复工作的推进,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正以“活力街区”的姿态回归公众视野。在漆艺非遗、教育培训、阅读空间等业态聚集的同时,这里还打造了一张“府院金融”新名片。
千年坊巷 古韵犹存
安泰河畔古榕垂髯,粉墙黛瓦的古厝鳞次栉比,诉说着朱紫坊悠远的历史。
朱紫坊形成于唐,得名于宋。因当时坊内住着通奉大夫朱敏功四兄弟,都是朝廷命官,一时朱紫盈门,人们就把这里称为“朱紫坊”。
一路走来会发现,街区内保存有众多古树名木、古桥古井等历史遗迹,拥有各级文保单位8个,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萨氏民居、芙蓉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方伯谦故居、陈兆锵故居,区级文保单位董见龙先生祠、张钰哲故居。
“朱紫坊文化积淀深厚,曾是古代福州文化教育机构及重点学府所在地,由三座孔庙、两座县衙、一处省级学院署形成儒学文化核心区,在全国罕见。”福州市朱紫坊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增辉介绍,朱紫坊还是近代中国海军将领的聚居地,所以有“海军一条街”的美誉。
历代人杰为这条古老坊巷留下不少独特的记忆,其中就流传着民族英雄林则徐避雨遇良缘的故事。
朱紫坊名儒郑大谟是林则徐的岳丈。传说少年林则徐奉舅父之命,从文儒坊母家到鳌峰坊的鳌峰书院送文章,途经朱紫坊时遇到下雨,就在郑宅屋檐下避雨。郑大谟慧眼识人,与他交谈甚欢,便招林则徐为女婿。
如今,完成修复的朱紫坊30号郑大谟故居古韵犹存。走进石框大门,三面环廊、石铺天井、前后二进等本体构造都延续下来了。不一样的是,故居已经成为朱紫坊基金港的运营服务平台,还挖掘出三坊七巷、朱紫坊一带的金融名人和商界传奇,近现代理财之杰林炳章、陈培锟、何公敢等三名财政厅厅长都在朱紫坊留下了历史印记。
据介绍,按照“修旧还旧”的原则,朱紫坊内已修复完成院落及整治建筑共54处,约3万平方米。其中,修复文保单位4处、文物点20处、风貌建筑25处、整治改造建筑5处,逐步重现昔日风采。
千金入港 古厝扬帆
今天的朱紫坊,有小桥流水的浪漫,也有创新求变的活力。
“朱紫坊以‘活力街区’为定位,结合‘漆’主题等非遗项目,引进各类文化休闲业态,形成了以居住、商业、旅游、文化等复合功能为主,具有福州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艺术街区和活力地带。”潘增辉说。
活化利用的思路不断拓宽,鼓楼区积极打造朱紫坊基金港——一张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经济有机融合的“府院金融”新名片。该区金融办负责人俞婕表示:“围绕‘海丝’‘数字’主题,我们致力于建设集海丝枢纽、数字产业、科技创新、经济引领的海丝数字基金聚集区。”
经与古厝集团沟通对接,朱紫坊已有6座院落供基金港使用。其中,朱紫坊30号郑大谟故居作为运营服务平台,设置了基金服务驿站、金企沙龙厅、基金共享空间、金融之家、海丝会客厅等配套场所,与古厝建筑实现有机融合。其他独栋院落则引来基金机构纷纷入驻。
“古厝具有新派写字楼无法比拟的魅力,在省会核心区有这么一个聚集区,是非常难得的,为我们的办公、接待环境加分不少。”海峡汇富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业务一部总经理廖望赞道,朱紫坊基金港还为企业量身定做了产业扶持政策,基金落地的全流程服务便利且高效。
“在省市金融监管部门、财政部门、市古厝集团的支持指导下,我们充分发挥‘以基金引基金、以基金引项目、以基金引企业、以基金引产业’的作用,加速优质资源导入。”俞婕介绍,自2020年10月开港试运行以来,基金港累计落地基金项目35个,基金管理规模达516.22亿元。
根据规划方案,福州市朱紫坊保护开发有限公司与鼓楼区还将加快街区品质提升,对出入口、标识设置、停车区域、动线串联等进行改造。与此同时,朱紫坊基金港也将推动民宿、餐饮、旅游、漆艺等消费增长,实现文化、商业和金融发展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