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份《民法典》社会认知度调查报告出炉
5月28日,在《民法典》颁布一周年之际,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律传播研究中心与法智融媒联合发布全国首份《民法典》社会认知度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由厦门大学法学院郑金雄教授带领厦门大学法律传播研究团队开展并分析,调查对象涵盖34个省级行政区的非法律职业从业人员和未接受过法学专业教育人士,旨在全国范围内了解社会公众对《民法典》传播的偏好以及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探寻《民法典》传播的内在规律。
报告显示,在5114份有效样本中,90.79%的人听说过《民法典》,知晓率非常高。其中,在关于“被高空抛物但没办法找到是谁扔的,受害者该怎么办”的问题中,选择“起诉整栋楼,当然个别住户能够证明这东西不是自己扔的除外”的受访者达77.38%,反映出民众对“高空抛物”责任问题的认知程度较高,民法典传播效果不错。但报告结果也显示,受访者对《民法典》具体内容的掌握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报告认知基本情况和不同群体认知要点看,民法典传播进一步促进了公民守法意识的自觉养成,初步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只有少部分受访者愿意主动了解乃至系统学习,整体上各年龄段人群表现出的认知意愿还是相对被动。51.32%受访者表示在遇到纠纷时会想到人民法院是怎么处理的,这说明民法典能否得到顺利实施,不仅仅是法律条文规定内容,更重要的意义是这些规定在现实能不能得到执行。
相较于漫画、海报、图画等形式,高达77.95%的受访者表示了解《民法典》信息的形式倾向于视频,经过一周年的多种方式传播,民法典也逐渐成为公共社交话题。报告显示,约一半(56.28%)的受访者表示,当阅读到自己认为有用的《民法典》信息时,他们会将其分享到社交软件和平台。32.89%受访者表示其民法典知识是通过人际传播获得,39%的受访者回答对民法典感兴趣的原因是“关注法治动态,便于社交”。
报告最后提出了将视频作为获取《民法典》信息主要形式等建议,并建议充分利用不同时间节点开展《民法典》宣传,面向社会生活挖掘案例素材,适当开展组织学习与线下普法,将《民法典》相关知识纳入青少年教学内容与考试大纲。
(记者 田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