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古老,所以历史悠久,文脉深远;年轻,因此活力满满,未来可期。“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福州独特而丰富的资源禀赋,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等多元文化。福州,以创新而生动的方式,让闽都文化“活”起来!
古邑文脉“活”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占地约39.8公顷,至今仍保留“西三坊、东七巷”的里坊格局。该格局发轫于晋形成于唐,至明清达鼎盛,至今基本风貌得以延存。街区内坊巷相连,乌墙黛瓦,民居精致,是现代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古巷幽深,在品味水榭戏台上的闽韵榕腔之时,听婉转流动之音与街巷热闹之声此起彼伏。古厝错落,在欣赏明清建筑美学之时,看鳞次栉比的高楼与历史悠远的马鞍墙相得益彰。古街熙攘,在感受浓郁民俗气息之时,享店铺林立中文化创意产品与日用生活必需品的应有尽有。
无论是街区工作人员,还是古巷商铺店家,或是走坊串巷的福州人,谈及三坊七巷,脸上的笑容和眼神里的满足无不在诉说着他们对这片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的自豪感。
三坊七巷文化,以其扎实之根脉、醇厚之积淀,如有源之水,滋养着福州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创造、新发展,也给福州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 历史上在此居住过的名人达到四百多位,包括严复、林觉民、冰心、陈景润等。三坊七巷的一座座故居,讲述着一部部名人史,也把他们的文化思想“活灵活现”地展示给后世的我们。
百年故居承载历史记忆,开启时代新篇。1921年,严复在郎官巷落叶归根、燃尽一生。百年后的今天,历经百年沧桑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文创运营“活”
新店古城遗址承载展示的闽越文化,是福建文明有正史记载的历史起点,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轴线从北向南的起点,是今天闽都文化的重要源流。
跨越2200年,如今在新店古城遗址上开设了“一家新店”文创馆。馆中日常展示福州青年的优秀文创作品,全年不间断地推出非遗传承类、青年创作类等各类活动。
“一家新店”文创馆负责人、福州日报社众创孵化中心主任吴德峰在接受人民网采访中,介绍了古城遗址的特殊运营模式——历史文化专家挖掘研究文化资源与媒体单位开展宣传推广工作相结合。他谈到:“福州日报社负责古城遗址的文化内容生产和宣传推广工作。福州日报社了解闽都文化,既可以生产文化内容,还可以整合不同的媒体资源来推广文化和文创。尝试这种运营模式,希望探索出一条文化保护、利用和运营的途径。”
这种“物理空间+活态内容”的模式让古城遗址的文创运营“活”了起来,“火”了起来。历经三年的文创大赛,在约1200件参赛的概念作品中,现有400件已投入商用,均为“福州主题”“福州制造”。“一家新店”更是成为一个活态的工坊,或与相关头部企业合作,或邀请不同领域的非遗大师,推出创作工坊,与市民、家庭及游客开展体验式互动,打造“文化流水席、艺术连轴戏”。
在古城遗址上“活化”利用古城文化,吸引了更多年轻力量投身文化事业,展示福州的民族文化,打响福州的文化品牌。
非遗传承“活”
被誉为“榕城三绝”之一的软木画,风格多样,或意境深邃,或清奇可爱,或古雅淳朴,既是“无声的诗”,也是“立体的画”。这种民间传统艺术,以刀代笔,在画框内的有限空间营造景物的立体化效果,可谓“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
做好软木画,最关键的是要有所悟、有所创、有所新。软木画的成功更是得益于其灵活的发展方式。福州软木画代表性传承人陈君锟在谈起软木画时,倍感骄傲。他讲到:“软木画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逐渐繁荣,就是因为软木画从起步时就在跨界结合。每个时代、每个阶段,软木画都在不断创新,工艺上或与水墨画结合、或与漆艺结合,内容上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这样,每一件软木画作品才能活灵活现。”
陈君锟表示,在当前文化振兴的浪潮中,软木画也与时俱进,用更多、更新、更活的软木画创意作品和销售模式,满足不同消费群众的需求。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榕城,一座身在“福”中的城市,面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事业,知福、惜福、享福、造福,也让每一位遇福之人都见证了闽都文化之“源头活水”! (吴思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