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电脑版
飞卡阅读 头条 福州 原创 专题 图解 H5 福建 天下 台海 海峡纵横电子竞价平台 福州乡村振兴 福州人才 福州都市圈 金融
榕视频 讲述福州 乌山时评 听福州 福州365·百姓

谢华安:袁隆平创造了科研史上的协作典范

2021-05-24 09:14:44来源:福建日报

谢华安:袁隆平创造了科研史上的协作典范

  题图:2013年4月10日,袁隆平院士(前排左二)、谢华安院士(前排左三)和朱英国院士等科技工作者在福建南繁育种基地视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供图

  “袁隆平先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惊闻袁隆平逝世的噩耗,中国科学院院士、省农科院研究员谢华安难掩悲痛。在他看来,正是袁隆平带领全国大协作,推动了杂种优势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为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开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与异花授粉作物不同,水稻雌雄同花、自花授粉,要开展杂交育种,难度非常大。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团队在海南岛发现了一株野生雄性不育单株——“野败”,找到了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密钥”。通过全国大协作,这场“绿色革命”犹如星星之火在全国燎原。

  谢华安表示,袁隆平的基础研究成果与无私分享的育种材料,为全国各地水稻育种事业提供了源头活水,“创造了科学研究历史上的协作典范”。

  在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之初,福建省农科院水稻雄性不育利用研究协作组育成的“V41A”具有开花习性良好、不育性能稳定、繁殖制种方便等优点,成为生产上广泛利用的不育系,在省内以及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大面积引用。“V41A”的育种材料,正是1971年冬从湖南引进,源自袁隆平的研究成果。

  上世纪80年代,高湿高热的福建是稻瘟病高发区,三明、南平等水稻主产区大规模受灾。“一丘田,三只鸡都吃不饱。”正是在这场大协作中,谢华安团队选育出具有优良抗稻瘟病基因型且丰产广适的杂交稻新品种——“汕优63”。

  1981年,谢华安将“汕优63”三重复对比试验报告,带到了一场全国行业会议上,请袁隆平审阅指导。“袁老师耐心地翻阅我的报告,听取我的汇报,当即表态,‘汕优63’要参加第二年的全国南方稻区杂交稻区域试验。”得到前辈的肯定和支持,谢华安倍感振奋。

  “汕优63”不负众望,在区试中表现优异,推广后凭借强大的杂种优势,成为全国主要稻区争相种植的品种。

  1986年,全国杂交水稻顾问组专家会议在福建召开。袁隆平见到谢华安的第一句话就是:“老谢,你的‘汕优63’已经是全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了,祝贺你!”多年后,这句鼓励言犹在耳,谢华安坦言当时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袁隆平先生对年轻科技工作者的爱护与支持,可见一斑”。

  此后,“汕优63”长盛不衰,连续16年保持全国杂交稻种植面积之最,累计推广近10亿亩,其中1991年就推广近亿亩,在世界稻作史上实属罕见。福建水稻育种也屡创佳绩,在超级稻育种、两系稻育种、超级再生稻育种和高产栽培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两位水稻育种领域的专家大拿,交集不止于此。多年来,每次到位于海南三亚的南繁基地,谢华安都要到袁隆平团队的基地走走看看。袁隆平常常亲自带着他到田间,一起比较品种特性,讨论技术问题。

  “农业生产关系方方面面,应该发挥各方优势,为农业起到科技支撑作用。”谢华安认为,袁隆平不仅具有艰苦钻研的精神,更具有面向未来的科学远见,“通过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科学家们的聪明才智,共同永攀科学高峰”。

  “如今,我们不仅深切缅怀袁隆平先生,更要继续发扬他为国为民的崇高思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继续永攀科学高峰,不断朝着突破杂交水稻一系法等奋斗目标勇往直前,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展现担当。”谢华安说。

  (记者 张辉 通讯员 胡海明)

相关新闻
本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