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慕名来到仁洲村红色纪念馆感受红色文化。通讯员 洪琦 摄
福州日报记者 叶欣童 通讯员 黄金彪
山清水秀的仁洲村,是闽侯县荆溪镇著名的革命老区村。1944年,关源地区农民池治光、邱孟光等人以“一把菜刀、四十五把刺鱼刀”为武器,自发组织抗敌护村队,后在中共闽江工委(城工部的前身)的领导下,投身革命斗争。
近年来,随着乡村发展,仁洲村应声而起,通过保存和修缮革命旧址遗迹,开展红色研学,讲好革命故事,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发扬光大。4月,修缮一新的池治光祖厝作为中共闽浙赣(区)省委城工部五县中心县委西区工委遗址和村史馆对外开放,这是闽侯首个乡村红色旅游基地,吸引一批批干部群众到此参观学习。
以星火燎原之势组建革命队伍
荆溪关源地区以地势险峻著称,是东连小北、大北游击根据地,西进林森(现闽侯)、闽清两县的咽喉雄关。
1945年,中共闽江工委派林白等人到此组织“二五减租”和“抗丁、抗税、抗粮”等革命活动,广泛组织抗丁会,从中发现积极分子,培养骨干,发展地下党组织。“当时伪保长、乡长等人经常无理征税、抓壮丁,导致很多家庭妻离子散。”仁洲村党支部书记邱卫星说,后来伪保长再次带乡自卫团来抓壮丁,抗丁会骨干王亦潘等人持菜刀半路拦截,将人救回,使抗丁会名声大扬,迅速发展到500多人,深受广大群众拥护,同时涌现出池治光、陈惠民、潘先灿、池治平、邱孟光等一批革命骨干。
1947年8月,中共闽侯西区工委在仁洲村成立,关源地区也成为了拱卫五县中心县委机关和大小北游击区的坚强堡垒。西区工委积极响应五县中心县委“赤手起家,自力更生”的号召,其中,池治光还带头卖掉田产,购枪组建武工队(关源游击队的前身),为革命斗争奉献力量。
发挥地形优势 避开敌人多次围剿
位于仁洲村的国家森林生态保护区——三叠井景区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其中的蝙蝠洞曾是中共五县中心县委活动据点之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庇护了一方百姓。
邱卫星介绍,西区工委驻扎仁洲村期间,关源地区曾多次遭国民党围剿,后来,时任五县中心县委书记林白在仔细查看了三叠井到蝙蝠洞的地形后,认为蝙蝠洞地形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而且不容易被敌人发现,便把蝙蝠洞作为攻防的据点。每当遇到敌人围剿,游击队和村民就转移到洞内,成功避开敌人的一次次围剿。
1949年1月,中共五县中心县委在王大坑成立西区游击队,对敌开展武装斗争。蝙蝠洞也就成了中共五县中心县委西区工委、西区游击队常驻地和战时指挥部。
“依托这段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村里在2019年启动了池治光祖厝修复工作,并结合三叠井景区发展,总结出‘游览三叠井、慢享仁洲里,弘扬光荣史、振兴老区村’的‘仁洲模式’。”邱卫星说,围绕这20字“真经”,近年来,仁洲村重点开展改善人居环境、完善村庄基础配套设施整治,并准备通过盘活村庄土地资源、闲置古民居等措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老区村貌也随之焕然一新。
修缮革命遗址 打造党史教育基地
如今,一走进西区工委旧址,映入眼帘就的是一个分布有序的红色纪念馆,纪念馆内设四厅两室两馆,面积385平方米,共2层。纪念馆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记忆”为主题,分为城工部西区工委历史展厅、党建厅、村史展厅和家族馆四个板块,通过文字、图片、场景、声像等形式,再现仁洲村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
随着闽侯党史教育工作不断深入,全县上下通过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让党史光辉照耀首邑大地。
“我们致力将红色纪念馆打造成为闽侯县基层党建示范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爱国教育基地和红色乡村旅游基地,为各单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平台。”荆溪镇相关负责人说。今后,仁洲村将依托三叠井森林公园、龙山会议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展红色乡村旅游,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