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 福州市博物馆全新亮相
福州晚报记者 管澍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恢复与重塑”。18日当天,由福州市文物局、福州日报社主办,福州市博物馆、福州晚报承办的“守护文物·我为福州文物代言”活动,将在福州市博物馆隆重举行。
市博新展18日亮相
福州市博物馆拥有大量珍贵馆藏,是大家了解福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实物图书馆”,也是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乡史、乡情教育的“立体教科书”。
今年3月1日,为迎接今年在福州召开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福州市博物馆闭馆装修,对现有的陈列展览和灯光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5月18日,福州市博物馆将全新亮相。开馆后的市博,最大亮点莫过于首次亮相的“至宝通洋外——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展”,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记忆系列展之一的“讲好雷锋故事——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馆藏雷锋文化系列纪念品展”两个特色专题展览。
“至宝通洋外——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展”以“碗礁一号”沉船瓷器的发掘、保护、研究、利用为主线,以文物、文献、图片资料为主要载体,以讲好文物故事和寓意阐释为手法,以现代化技术手段为辅助,让观众感受到水下探宝沉浸式的体验,为广大观众呈现一个有温度、有宽度、有高度的大型原创性展览。
该展览由“碗礁侧畔现沉船”“海底瓷库惊天下”“海丝航路千帆竞”“遗珍巡展遍全国”四个部分组成,展出的200多件瓷器是从17000多件沉船出水文物中遴选出的代表性器物。这是福州市博物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文物最多、内容最丰富、表现形式最为多样的“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展。
在本次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中,福州市博物馆将推出首个文创产品——“碗礁一号”礼盒。礼盒中的主角是“碗礁一号”上发现的清康熙景德镇窑黄釉青花莲花蕉叶纹瓷葫芦瓶的仿制品,它身上带有非常鲜明的中西交融气质,是“中为洋用”的产物。
葫芦寓意福禄,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器物形制。葫芦瓶在清康熙时期成为受欢迎的外销品种。西方人在中国传统的器形、釉色和纹饰的基础上,融入西方审美观念,形成看似违和,实则和谐的风格。福州市博物馆馆长张振玉介绍,市博即将发布的“碗礁一号”礼盒文创品,相信会带着福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印记,和福州人向海而生、中西交融的城市精神,进入到福州百姓或海外游子的生活中,给他们带去家乡的记忆。
宋服表演穿越古今
在本次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中,模特们将穿上宋代服饰上台走秀,向市民展示宋代女性的审美情趣。同时,姑娘们还将表演点茶、投壶、梳妆、抚琴、焚香等宋朝女性的生活娱乐方式,生动活泼地为市民重现闽都宋风。
这些定制的宋服,由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副教授、纺织服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栩和她的团队负责。
宋朝纺织业中最流行的品种就是纱罗。纱罗多以蚕丝为原料,工艺独特而复杂,比绫罗绸缎更加名贵,因其细、薄曾被西方誉为“上帝之物”。1986年7月,福州茶园山小学修建操场时,发现了南宋时期一对夫妻合葬墓,墓中出土了包括400多件丝织品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在当时中国考古界引起轰动。
“我们都知道,尚文之风始于宋朝,重理性而不失空灵,重朴素而不乏雅致。从市博珍藏的茶园山宋墓出土的丝织品也可以看出,宋朝的服饰文化也趋向重视沿袭传统,崇尚简洁、朴素和理性化。”陈栩说,她受到启发,根据这些宋代服饰珍品的样式,特别精心设计制作了5套不同风格的宋代服饰。
10位市民为文物代言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让沉寂的文物在百姓生活中“活”起来,是文物利用的创新探索。
从去年12月18日开始,福州市博物馆和福州晚报共同推出了《市博探秘·镇馆之宝》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吸引了一群热爱文物、情系闽都文化的市民。他们当中有福州的文物专家、闽都文化研究者、福建书画界和工艺美术界的领军人物,以及博物馆爱好者。本次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将邀请他们当中的10名代表,为福州市博物馆的10件馆藏珍品代言。他们将从各自专业的角度,科普国宝们传奇的“前世今生”,让更多市民了解到我市珍藏着哪些宝贝,并引导更多市民参与到保护福州文物的行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