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报记者 翁宇民/文 陈暖/摄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社工(社会工作者)还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并常将其等同于抽空到社区或街道进行义务服务的志愿者。
在福州,专业社工是什么模样?上世纪80年代出生于闽侯,在城中村服务进城务工家庭达8年的张洁,可解答这个“冷知识”。
张洁与儿童做游戏。
闺蜜型的帮扶者
张洁很亲切。她的手机里常高频出现“闺蜜式”的群聊场景:“约起啊”“哪天有空我们一起去哈”。这并非姐妹相约一起去喝下午茶,而是结伴参加诸如美容、美甲、插花等的免费技能培训班。
去年疫情发生后,张洁和同伴调研发现,许多服务性行业的女性失业情况严峻。这促使张洁和同伴立即着手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帮扶,以提升就业率。
通过与城中村众多务工女性的“闺蜜式”相处,张洁常能带动一些原本“带不动”的人。
比如,有个村童妈妈逃避聊天,对培训邀约充耳不闻。张洁观察后发现,“真相”是这位妈妈认字不多,出于自卑放弃了培训的机会。于是,张洁发动学员和老师默默鼓励和帮助这位妈妈。张洁甚至一起学习并陪考,最终两人都通过了考试。这位村童妈妈拿到证书的那一刻,对着“闺蜜”张洁畅快地哭了。
扎根城中村的“种子”
驱使张洁投入日复一日的社会工作的动力,来自她小时候遇上的一群农民工。张洁10岁时,有次跟邻居姐姐到市区玩,不慎走散。不知所措的张洁在街边一直站到晚上。这时,有群农民工发现了她,因担心张洁太小不懂得乘坐公交车,手头并不宽裕的他们,你一元我一元地给张洁凑够打车回家的钱。
想要报答这些朴实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心愿,在张洁心中生根发芽。2013年,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毕业后,张洁先在广州积累了社会工作的初步经验。之后,她不顾家人反对,回到福州创办了福州市信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并启动了福州首个服务流动儿童的驻校社工项目“菁英地带”。
城中村民房中的简陋工作环境,与喝着咖啡对着电脑的白领工作环境迥然不同,有不少志愿者怀着美好心愿来,却最终被现实条件“劝退”。但张洁从2013年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不断前进的“硬核”社工
2014年初,张洁当选为“中国最美社工”。2020年,她获得福建五四青年奖章,获评福建省预防性病和艾滋病先进个人。
回榕8年时间,张洁和同伴在晋安开设了4个流动妇女儿童服务站,累计服务进城务工家庭25500人次,救助流浪困境儿童220人次,调解家庭纠纷与家庭暴力事件210人次;开展“菁英地带”同沐阳光困境儿童四安工程,为102名孤残儿童建立成长追踪档案,每年发放营养补助金;志愿服务3500人次,志愿服务时长约1万小时。这是一组“硬核”数字,令人叹服。
在张洁的工作表上,3月,一个“人人有技能,家家保就业”的全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已排上日程;4月,计划组织“村童妈妈巾帼红星连”活动;5月,准备发起一个晋安全区范围的“公益3小时”志愿服务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