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减排增汇,绿色担当
“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着力体制机制创新,为减排增汇展现绿色担当,贡献绿色智慧。“十四五”期间,福建将持续实施生态省战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树立绿色发展导向,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更优美。
今年全国两会上,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福建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大力发展海洋“负排放”技术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会主委阮诗玮认为,应加大海洋“负排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他建议,制定海洋碳汇发展战略,近期可着力搭建我国海域碳汇数据库,初步完成海洋碳汇能力的评估测算,适时建立海洋碳汇指标体系及陆海统筹增汇模式;整合各类涉海科研平台,形成协同开展海洋碳汇研究的良好局面,持续加大海洋碳汇研究重点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定期举办高规格的海洋碳汇国际论坛;加强近海碳汇生态营造,鼓励支持沿海省市发展海带、紫菜、牡蛎等具有固碳能力的海洋生物养殖产业,建设以固碳减排、绿色发展为目标的新型海洋牧场;推动海洋碳汇交易实践,加快海洋碳中和核算机制研究,建立海洋碳指纹、碳足迹等相关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构建针对海洋碳汇的标准体系、交易规则,推动建立海洋碳汇交易市场。
抢占海洋碳汇国际制高点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张荣说,实施蓝碳(即海洋碳汇)战略对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张荣认为,应当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推动实施我国蓝碳战略。对内夯实基础、补足短板,围绕基础研究、监测评价、试点示范、人才培养等方面,打好基础、练好内功;对外积极参与、主动引领,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国际话语权、增进全球治理能力等方面,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
他建议,支持厦门大学建立蓝碳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抢占蓝碳国际标准制高点作贡献;利用厦门海洋周平台,打造“海洋碳汇国际论坛”,增加蓝碳国际话语权;成立“中国蓝碳计划国际咨询委员会”和“中国国际蓝碳科学和交流基金”,用好蓝碳领域国际高端智力资源;建立“海上丝绸之路蓝碳推广交流中心”,拓展地缘政治影响力;探索建立中国(国际)蓝碳交易市场,为占据蓝碳全球交易产业制高点提前布局。
探索建立林业碳汇激励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说,老区苏区大多承担着区域性生态安全重任,应探索建立林业碳汇激励机制,既支持老区苏区绿色发展,也让增排者为造林护林者买单,实现公共生态补偿。
他建议构建三个方面机制:
——探索建立林业碳汇补偿机制。由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森林覆盖率低于国家设定值的省份,向森林覆盖率高于国家设定值的省份购买相差的指标;对森林固碳存量、每年固碳增量以及释氧量进行核算,配套交易机制,鼓励各界按年度购买林业碳汇,抵消本单位的碳排放量;对占用林地的经营性项目所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通过市场化购买等价值的林业碳汇进行补偿。
——完善林业碳汇项目交易机制。扩大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范围,将生态公益林、天然林、重点区位商品林等纳入其中;提高林业碳汇项目交易配额及补贴标准,调动林农造林积极性。
——探索金融支持林业碳汇项目。对经备案签发、短期内无法交易的林业碳汇项目,建议由中介机构进行收储,或置换成“碳票”存储在银行,待有市场需求可快速交易。
加快碳金融和碳市场创新步伐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委员、福建省委会常委,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玉珍认为,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各地在探索碳交易建设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仍存在市场准入规则不一、碳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交易不活跃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于福建在碳汇交易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张玉珍建议支持在福建开展碳金融和碳市场机制创新,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
在绿色金融方面,围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资产证券化、碳汇金融等领域,探索研发各类资源权益的抵质押产品;在交易品种创新方面,支持福建碳市场扩大覆盖范围,完善交易产品种类,探索将林业碳汇、海洋碳汇纳入全国碳市场示范交易;在多权交易融合方面,建议支持福建开展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多权能交易融合,建立统一的环境权益要素市场。
(记者 张辉 郑昭 严顺龙 林清智/文 张永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