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适应性考试 思考“新高考”
名师评点
避免猜题押题注重学以致用
本次适应性考试是2021年“新高考”的全真模拟,也是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战演练。考试透露出哪些信息,对今年高考有何启示?记者专访了厦门双十中学副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数学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李海北。
记者:李老师,今年是福建省首次实行“新高考”适应性考试,您能详细介绍一下这次考试在试题设置方面的变化吗?
李海北:一是试题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落实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体现了“以考育人”的功能。
例如,语文作文题围绕“抗美援朝战争”主题,通过主题征文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所感所思,厚植家国情怀,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彰显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第17题“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18题中美两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对比、第19题中国探月工程的重大成果,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历史第10题通过“百团大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是抗日的中流砥柱以及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二是试题体现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命题立意,出现了不少形式和情境新颖的试题,避免了靠“题海战术”就能取得高分。
例如,数学第20题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各种弯曲空间的运用为背景,证明多面体的总曲率为常数,是一道被网络热议的立体几何试题。该题无论是内容还是载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新”,在各种复习资料中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题型,但该题并不是“难”,考查的仍然是逻辑思维、运算求解、空间想象等数学关键能力。
物理第12题考查了学生对电路的分析及应用能力,情景创新,不拘泥于教材。化学第12题改变以往以物质制备、含量测定的实验题考查方式,命制成探究性实验题型,都很好体现了学科素养的考查。
三是试题重视将学科内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英语听力材料中的厨房购物、餐馆点餐、租房、装修房子等问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将劳动教育融入了试题。
生物第17题“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考查了砷对土壤的污染及治理污染的植被类型选择,直面社会热点问题。地理第19题通过研学旅游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记者:根据您刚才的讲解,针对命题的变化,您能否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李海北:高考已不再制定考试大纲,命题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命题可以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要避免猜题押题,也不要认为适应性考试出现过的新题型今后高考一定会再考,更不要为深挖新题型的背景而刻意补充教学内容。
我认为,回归课标教材,一是更多关注学科本质、通性通法,以不变应万变;二是有不少试题取材于课标教材,如得分率很低的数学第17(2)题,其与人教A版教材《必修五》的复习参考题基本是一致的。
教材基本是按照知识的发展脉络编排,各知识之间相对独立。在复习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结构性,以适应高考命题对综合性的要求。
例如,数学的函数部分,教材是将一般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幂指对三角等特殊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应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分别安排在高一、高二教学,复习时可以以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为主线,将教材内容有机整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函数知识体系。
记者:适应性考试后,学生们复习备考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李海北:一方面是提升能力,规范表达。学生需要更全面地整合所学知识,构筑严密的知识架构,把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同时也要注意每一个知识点教材语言的规范表达。
另一方面是关注时事,注重情境。在“无情境不教学;无情境不命题”的大环境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怀身边人、关心家国事,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尤其是旧知识在新情境下的运用和新的考查角度,学以致用尤为重要。
比如,如果学生平时关注时事和新闻,把握好时代脉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2020年是抗美援朝七十周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一定会敏感,在平时备考中一定会积累比较充分的作文素材,写“铭记历史,迎接挑战”这个作文题就会更有感触,也会写得更有深度。
此外,本次适应性考试时量与题量都有明显的变化,仿真限时训练可让学生更为精准地安排答题时间,提高答题效率,避免学生因题量过大、时间过长出现学科混淆交叉影响,减少失误。
(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