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福建答卷】产业激活一池春水
建宁县濉溪镇将黄花梨产业作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产业扶贫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的长远之计。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福建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重要抓手,坚定不移走产业脱贫、产业致富发展道路,努力构建可持续脱贫的机制、激发可持续致富的动力。
一只兔子,撬动了肖俊钦的生活巨变。
肖俊钦是武平县十方镇黎畲村村民,十几年前意外致残。2016年,肖俊钦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武平山好水好,特色养殖前景广阔。扶贫干部动员肖俊钦转产,鼓励他发展县里大力推广的“梁野白兔”养殖项目。
“我没资金,又缺技术,心里没底啊。”肖俊钦犯了难。参加了镇扶贫部门举办的雨露计划培训班,学习“梁野白兔”等特色养殖技术,肖俊钦有了底气。加上扶贫资金加持,老肖家的兔场很快办了起来。2017年,兔场净挣5万多元。这一年年底,肖俊钦实现了脱贫摘帽梦。
发展扶贫产业,找准路子是关键。
福建坚持立足长远,强化规划引领,挖掘各地资源禀赋与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旅则旅,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产业脱贫路。
“每年安排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扶持贫困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力争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1个以上增收脱贫项目。”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2020年福建便重点支持11.3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项目13.6万个。
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比“十二五”末增加1700亿元。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十大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
安溪茶产业被列为脱贫致富的“一号工程”。“我们确立了‘以茶脱贫、以茶富农’战略。”安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剑宾说,目前全县茶园60万亩,产茶6.2万吨,涉茶总产值191亿元,有80多万人从事与茶有关的产业,“茶产业助力下,安溪从曾经的全省最大国定贫困县跃升为全国百强县”。
一片神奇的叶子,成就着千万幸福生活。数据显示,福建全省茶叶主产县农民可支配收入中,茶叶收入占比超过40%。茶产业,已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产业支撑。
发展扶贫产业,离不开领路人。
“我们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福建正致力于打造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早在2016年,福建便在全省启动“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推动民营企业与300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结对帮扶。民营企业具有资本、技术、市场、人才等优势,贫困村则拥有生态、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禀赋。双方联动发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在“百企帮百村”活动中,深圳福建商会与寿宁县下党村结成帮扶“对子”。在充分考察后,商会提出通过茶园定制等方式,帮助该村开拓茶叶等优势资源的销售通道。依托定制茶园,下党茶农每年每亩茶园增收4000元左右。如今,下党的定制茶园已成产业扶贫典范项目。
纵观八闽,联动效应,持续显现。
福安市社口镇引导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镇区集中,构建农民创业孵化区,并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小农户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财政奖补资金折股量化等合作方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建宁县溪口镇,则实施制种业整村推进。由村集体出面与种业公司签约,帮助企业建立稳定制种基地,种业公司负责在基地统一安排品种,对制种户实行订单生产、保底价收购、技术服务。
发展生产,资金是源头活水。资金紧缺、贷款流程多、担保难,是贫困户面临的共性问题。
屏南县屏城乡南湾村村民黄建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前终于找到了脱贫项目,成为肉兔养殖户。眼看着肉兔市场效益不俗,老黄有意扩大养殖规模,但资金缺口让他望而却步。一筹莫展之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带来了及时雨。在理事长王建珍的帮助下,黄建获得了农信社5万元扶贫贷款。有了资金“解渴”,老黄的肉兔养殖规模从350个笼位扩展到1500个笼位,每月出栏肉兔1000只。如今,他还自己做销售,加工本土特色小吃“米烧兔”,从贫困户蜕变为致富带头人。
针对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福建积极探索创新扶贫小额信贷做法,对有产业项目、贷款需求、还款能力的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超过40亿元,扶持7万多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做到应贷尽贷。
金融“止渴”,保险兜底。
针对贫困户产业保险覆盖面小、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福建在用好原有农业保险政策基础上,提出“农业保险+家庭经营综合险”的叠加保险解决方案,以产业扶贫保险机制撬动生产积极性、激发脱贫能动性。产业扶贫保险实行特惠制原则,对贫困户不设投保门槛,并大幅降低贫困户保费缴交负担,贫困户仅需自缴10%。
福安市溪尾镇茶洋村,果农苏奶兴正在给百香果剪枝疏果,他种植的50多亩百香果可实现年收入近20万元。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百香果:扶贫新产业养成记
民主乡贫困户钟瑞凤,2018年种植了1.4亩百香果,收入近万元,减轻了生活困难;中赤镇壮畲村贫困户李福昌在企业带动下,2018年发展百香果增收5.4万元……
看着这么多贫困乡亲因种植百香果走上了脱贫道路,武平县返乡创业大学生王秀珍感到欣慰和自豪。
2013年,心怀大山情结的王秀珍辞去北京工作,回到家乡创办武平县优达农业有限公司,投身百香果事业。
“百香果风味独特,含有上百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王秀珍说,随着健康饮食观念兴起,百香果的营养价值重新被发掘,“更重要的是,福建种植适应范围广,当年种植当年结果,管理相对容易,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扶贫好项目”。
2017年印发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将百香果列入我省农业发展重点任务之一。为做大做强百香果产业,福建通过“品种引领、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战略赋能,全产业链推进产业发展。短短四年间,全省百香果种植规模超过40万亩,亩产超1500公斤,年产值达到百亿元。
“武平是中国天然氧吧,种出的百香果果形圆正,果肉饱满,果香浓郁,市场前景广阔。”王秀珍说,为支持发展百香果特色产业,武平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在每个乡镇都建立了百香果激励性扶贫种植基地,为贫困户统一搭好棚架、流转好土地、提供优质种苗。“我们也紧跟步伐,采取‘公司+农场+贫困户’模式,全程提供技能培训、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等帮扶,带动老乡脱贫致富。”
承载着沉甸甸致富希望的百香果,很快便已成为助力武平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2017年,武平黄金百香果成为厦门金砖会晤指定专用产品,2018年被列入中央电视台“国家品牌计划”,成为全国知名的网红果。2020年全县种植面积2.535万亩,产量2.5万吨,产值2.5亿元。
“金母鸡”源源不断下“金蛋”
发展扶贫产业,需要资金。扶贫资金不少,可是碎片化问题凸显,“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
以平和县为例,作为原中央苏区县、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平和的扶贫资金涉及23个专项。以往的做法是各个专项资金分散使用,哪一个贫困户有困难就给一点钱,如同撒胡椒面一样。
能不能整合使用,实现“1+1>2”呢?
在探索精准扶贫长效机制过程中,平和利用省财政厅赋予的统筹使用财政资金自主权和漳州市实施扶贫资金精准使用长效机制试点县的政策优势,探索出了“养鸡生蛋”工程。
“对各级扶贫资金‘化零为整’,由县属国企——平和县益和造福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统一投资运作。”县委书记郭德志说,4年来,平和共整合各类扶贫资金1.24亿元。利用统筹起来的扶贫资金,平和设立1亿元的有偿扶贫金,将其中4000万元定向投资入股平和县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参与旅游开发项目,按6%年化收益率获取收益;6000万元定向投资入股福建兴和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认购平和县农村信用社联合社2000万股股权。
“金母鸡”养成了,就能源源不断地下“金蛋”。
采用“定向投资,固定收益”模式,平和每年单单股权就可以收益1000万元左右。这些收益金让扶贫产业有了源头活水。
“蜜柚产业是平和农业支柱产业,全县90%的农业人口从事涉柚产业,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386户种植蜜柚,占所有贫困户数的71.1%。”平和县副县长、扶贫办主任王振惠说。
在产业扶贫保险的基础上,平和利用“养鸡生蛋”工程收益为种植蜜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蜜柚价格指数保险,确定目标价格,保障蜜柚扣除当年投入成本后不亏本,且有一定利润空间,让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吃上“定心丸”。
数说
安排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增收脱贫项目,做到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都有1个以上项目,2020年重点支持11.3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项目13.6万个。
指导全省有脱贫攻坚任务的65个县(市、区)做好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工作,2019—2020年全省共策划生成项目20646个,资金规模94.4亿元。
2020年疫情期间,组织全省11.17万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开展“一对一、手拉手”结对帮扶,帮助11.3万个贫困户完善生产发展计划,组织3.26万名农技干部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帮助贫困户联系代购种苗种畜禽等生产物资,有效保障贫困户发展生产需要。
2020年全省十大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十大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
(记者 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