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期间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对于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保护,2002 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福州古厝》一书撰写了序言,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理念和实践方法,为延续马尾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开年,一场船政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规划悄然拉开。马尾计划投资4000万元,将现有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迁至船政文化城核心片区,强化固定展陈、主题临展、文物收藏、学术研究与交流等功能,解决原有船政文化博物馆体量不足,无法全面展示船政文化宏大气势等问题,也将该馆的每年约50万人次的参观流量引流至船厂片区。而昭忠祠片区将以展现近代海军为核心内容,与船政文化遥相呼应,在船政文化城核心区内形成两个文化高地;与此同时,还将积极争取《中国历代军事展》落地船政文化城。在马江岸畔逐渐成型的“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积淀着中国近代奋发图强的历史,见证着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河,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奔走呼喊叩响“开眼看世界”的大门。
在这里,船政文化就如同一块“瑰宝”,它的保护开发利用向来都是马尾全区的工作的重中之重。
“船政文化”从无到有,是众多老船政人、海军后裔以及史学专家和学者不断耕耘的结果。特别是像陈道章、陈公远一批“老船政”对船政文化研究贡献尤为卓著,他们从烟波浩渺的史料中精心梳理出船政文化的脉络,又从错综复杂的脉络中挖掘出一串串船政文化的“珍珠”。
从改革开放初期起,由马尾造船厂厂史陈列馆始,这一批船政“传承人”开始深挖船政文化,为船政文化“奔走呼号”,据理力争,打赢了“船政”与“船政局”一字之争;找回“失散”车床,令其成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