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有了新传奇!名作家举办《风火墙》分享会
应福建省文学院邀请,著名作家、福建省作协副主席林那北13日下午在三坊七巷内的八闽书院与文学爱好者共同分享了她最新出版发行的长篇小说《风火墙》背后的故事。
林那北
林那北,著名作家,福建省作协副主席,福州市文联副主席(兼)。已出版长篇小说《锦衣玉食》《风火墙》《我的唐山》等二十六部著作,作品入选《2003年中国文学年鉴》《新时期最佳中篇小说选》等几十种权威年选,曾获《芳草》《人民文学》《上海文学》《作家》《小说选刊》等刊物小说奖,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作品被翻译成法、日、俄等语言译介到海外。
风火墙在过去的老房子中常常见到。旧时的房屋多数是木结构并且连成一排,一家着火,火势很快就蔓延开来,风火墙就成了防范火势蔓延的重要屏障。作为2017年度福州文艺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之一,林那北的小说《风火墙》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发生在三坊七巷旁李家院落里的传奇故事。
《风火墙》
林那北在分享会上说:“2002年我被邀请采访三坊七巷,通过采访,我对三坊七巷内许多家族的故事有所了解。后来我想写部小说,将福州的故事装进去,于是有了《风火墙》。”
在小说《风火墙》中,前半部分叙述的是一段带有喜剧色彩的关于门第、嫁娶、才子、佳人的传统故事,后半部分是想告诉读者,佳人不是为才子而来,而是为了青铜剑嫁过来。作者通过巧设悬念,叙述了一个环环相扣的寻宝传奇。
林那北从小说缘起、小说创作真假问题、作家和土地的关系三个方面,与现场观众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
缘起
与三坊七巷的不解之缘
长篇小说《风火墙》的诞生,起初缘于林那北与三坊七巷的不解之缘。福州三坊七巷,具有“一个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美誉。2002年,福建画报社策划了一套关于福建古民居的丛书,参加全国书展。其中《三坊七巷》卷本,在原定作者失约的情况下,由林那北临期上阵、“救场”创作。
经历了深度的史料阅读和频繁的走家串户后,林那北更是备受震撼、深受感动。用她自己的话说,“当时的写作接近疯狂,出版社给的期限是两个月,我从采访到创作完成用时50天。”“福州三坊七巷的历史很特别,每一个家族都是一本大书。”
2004年中央电视台将《三坊七巷》改编成纪录片,解说词由林那北根据原著改编创作,该纪录片获得了2006年度中国十佳纪录片奖、第11届福建电视艺术奖长篇纪录片一等奖,并推动了福州三坊七巷的保护工作。
此后,受福州市政府嘱托,林那北再次创作了关于三坊七巷的中篇小说《风火墙》。“写完这个中篇小说后,我觉得这个小说还值得深挖。后来我又将每个人物继续展开,形成了这个长篇小说。”2017年,林那北的长篇小说《风火墙》入选福州文艺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
创作
人物与历史的相生相长
《风火墙》中的人物身上背负了福建的历史印迹。“福建的历史是混合型的,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和北宋‘靖康之变’,源源不断的外来文化涌入福建。我想通过人物的命运发展将福建的历史呈现出来。”
林那北将书中的二弟安放到台湾,以呈现明末清初到1949年台湾光复的400年历史;设置三弟为闽西红军,展现了红军1929年在闽西开创根据地,到1934年开始长征的惊心动魄的历史。
“当时的马尾船政、日据时期的台湾、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是真实的。书中三坊七巷、上下杭、冶山欧冶池、衣锦坊、欧阳花厅等地理风土也是真实的。我尽量把真实的历史编织进故事中去,这本书可以说与福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林那北认为,小说家的创作比较忌讳将现实故事直接变成小说,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赋予小说一些主题、命运等内涵。
林那北表示,同一块土地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面孔,这能够给一个作家心灵震动。作为作家,生存在这片土地,吸收历史文化的营养,将它变成生命中的能量并表达出来。这是作家的一份责任。
林那北说:“《风火墙》中有许多三坊七巷的‘影子’,这些都是我当初在三坊七巷采访时遇到或了解到的,例如有衣锦坊的花厅、文儒坊的老宅、南后街的灯市、宫巷里的小寺庙等。在《风火墙》创作时,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我仿佛是在做一个通关游戏,完成后有种喜悦感。”
分享会上,林那北反复强调,优秀作家的作品都离不开生活土壤,扎根的作品才能站得住。(综合 福州晚报 福建省文学院 记者 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