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晋安河、白马河:河网织出古今情 好水好景迎客来
市民乘坐晋安河游船观赏两岸风景。记者 池远 摄
福州日报记者 林奕婷 杨莹
福州,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百余条内河纵横交错,与穿城而过的闽江,织成稠密水网,宛如流动的绿色血脉,为福州增添灵动之美。
福州人世代依水而居,内河周边积淀了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这一站,请跟随记者登船打卡内河游,赏一城美景、品千年文脉,感受水系治理带来的人水和谐新生活。
打卡点 晋安河
亮点:柳岸朝凤、晋安桥、王庄戏舟
晋安河开凿于晋太康三年(282年),是福州历史最悠久的人工运河。后来,宋朝郡守蔡襄将河道拓宽,才逐渐有了如今的规模。
我们的打卡之旅,从温泉博物馆附近的码头开始。登船之前,不妨先和游船来个合影。别看它们船身不大,却是依照我国“四大古船”之一的福船打造,集传统福船工艺精华于一身。
船在河上走,水映榕城的美景,让人忍不住按下快门,想要悉数收进手机相册里,却不曾想,“你坐在船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岸上看你”。
船行不远,一片翠绿的柳树扑面而来。镇定的白鹭,像是习惯了这往来的“不速之客”,不慌不忙地舞起翅膀,掠过水面,又轻盈地落在河边的柳枝上。这就到了第一个打卡点——“柳岸朝凤”。这里的“凤”指的是与柳岸遥遥相对的金鸡山。据考证,战国时期,闽越王无诸在金鸡山与罗汉山一带修建了冶城,那便是福州城市史的发端。还有一个传说,八仙东游过海经过福州东郊时,铁拐李被一座冒着仙气的山头吸引。那里金鸡成群飞翔、山色美不胜收,铁拐李不禁拄着拐杖朝地面奋力跺脚,留下的脚印还可见于金鸡山顶的棋盘石上。
继续前行,一架白虹跃然眼前,那就是晋安桥。宋朝时,只有这座桥可以送仕女出城踏青游春,同时东郊三十六村的百姓也皆需经此桥进城“洗汤”。因此,这座桥在城中被唤作“乐游桥”,在东郊被称为“洗汤桥”。民国时,萨镇冰等人捐资重修此桥,正式定名为“晋安桥”。
树木掩映中还有一处古建筑,那是朱熹隐居福州时的讲学处,如今迁移至此,构筑出了“讲堂盛境”。再往前,过国货路桥,可见一座彩绘龙舟房。晋安河一直都是龙舟赛的主要赛道,龙舟竞渡的热闹情景是福州人共同的记忆。“王庄戏舟”景点,将民俗文化融入自然风光,给人全新的体验。
打卡点 白马河
亮点:西关水闸、桂芳桥、白马桥
白马河的得名,颇具传奇色彩。据传,西汉初年闽越王郢之第三子驺寅,少年英勇,喜乘白马,百姓尊称为白马三郎。他听闻鼓岭鳝溪常有恶鳝作怪,就主动请缨除怪,最终与恶鳝同归于尽。人们感念白马三郎的恩德,建庙祭祀,奉为白马王。
从杨桥码头登船,第一站来到“西关水闸”。这座元代建筑,旧时为通航港口。相传古时候,福州有东、西二潮江水汇流于城内,入城水分四派,因此设置了四道水关,其中,西水关引进城的水量极大,故在西城墙外设闸。
白马河共流经20多座桥,其中的桂芳桥,是福州唯一一座为文化事业而建并以文化名人命名的桥梁。桂芳指“越剧十姐妹”之一的尹桂芳,她不仅开创了“尹派”艺术,还创办了芳华越剧团。1959年为支援福建,她将全团从上海迁至福州。如今,走过桂芳桥就可直达立于白马河西岸的福建芳华越剧院,“一桥一院”仍在述说着福州人民与越剧的深厚情缘。
其他几座桥也颇负盛名。其中,白马桥曾是全国著名的木材贮运场,彬德桥始建于明朝,历经三次重修仍保存完好。
相比于晋安河的开阔,白马河别有幽曲之美,只觉满眼翠色要将人带入缀满传说的美丽梦境。船行其中,两岸繁茂的植物皆朝河面倾压过来,颇有分花拂柳之感。拂开的“柳”其实是榕树垂下的气根,这番场景独见于榕城。北宋时期张伯玉任福州知州时号召百姓广植榕树,从此以后福州绿荫满城,百年古榕数不胜数。
今年4月以来,福州市文旅部门推出晋安河、白马河游船项目“1元游”惠民活动。只需1元,不离市区,就能尽览闽韵古风,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