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吹进大山沟——厦门与甘肃临夏州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纪实
硬化公共道路四通八达,格桑花沿途绽放,汽车穿梭乡间,现代公寓拔地而起,厂房菜地毗连成片……今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显得格外美丽,连多年干旱荒芜的山坡上,也因为丰润的雨水缀满了绿意。
十年之前,没有多少人相信,临夏州能变成今天这番模样!
2010年,国家确定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厦门市与大西北的甘肃临夏州结对,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当年,临夏州全州完成生产总值刚超过1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374元,略高于2011年确定的贫困线标准,贫困面高达30.6%……
“深化厦门临夏对口帮扶,努力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携手奔小康的伟大实践中探索经验、树立样板,这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厦门市赴临夏州帮扶工作队(下称“援临工作队”)领队,临夏州委常委、副州长邱武伟表示,自从结对临夏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尤其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厦门瞄准临夏当地贫困发生的成因,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以国企为先锋队和排头兵,有力带动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医疗教育工作者和民间组织团体接力帮扶,不仅有效带动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还促使当地经济结构、产业形态和生产方式发生质的改变,极大提升了当地百姓的致富能力、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斩断穷根。
国企冲锋在前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黄河上游,因黄河支流大夏河流经而得名,这里曾一度成为古丝绸之路要冲、茶马互市中心,但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却落后于时代脚步。
临夏脱贫难中之难,是东乡族自治县。东乡山大沟深,有“群山聚会”“地球肋骨”之称,全县近40万人散居在1000多条山梁、3000多条沟壑之间,交通进出极为困难。
2015年,厦门开始选派干部组建援临工作队到临夏州挂职。从厦门湖里区殿前街道到东乡挂职副县长的方均纪,对刚来到这里时看到的景象仍然记忆犹新:“很多百姓靠天吃饭,种下土豆玉米,秋天收上来就是一年的口粮;饮水靠瓦片上收集的雨水,不够喝就只能用驴子翻山去驮……”
“怎么把帮扶资金用到刀刃上,真正撬动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并发挥精准滴灌的作用,让现代经济体系和产业链条延伸到临夏州各个角落,打通扶贫协作‘最后一百米’,成为援临工作亟待破解的难题。”邱武伟表示。
打赢这场脱贫攻坚决胜战,区区20多名援临干部的力量无疑捉襟见肘。关键时刻,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国有企业再次冲锋在前,扛下重担。
2017年10月,在厦门市国资委部署下,厦门国贸控股集团、建发集团、象屿集团、港务控股集团、轻工集团和夏商集团等多家市属国企,共同出资在临夏州组建厦临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这一做法在全国尚属首例。
“厦临公司使命明确,就是深入实施东西协作产业帮扶。”公司副董事长李勇说,2017年,他到厦临公司履职,才发现临夏产业基础极其薄弱,规上工业企业屈指可数,更别说标准厂房、水电物流等工业基础设施。
李勇表示,特区建设经验证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国有企业必须不计短期回报,扛下前期成本打头阵,才能掘开产业永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农民走进车间
厦临公司组建之际,发达地区加快向外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成为大势所趋。西部欠发达地区,正迎来承接产业的良机。
“临夏州虽然产业基础薄弱,但沉淀着大量劳动力。”李勇说,国企必须知难而上,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产业,让当地农民走出家门,通过工厂劳动完成向现代产业工人的转变。
确定发展思路后,厦临公司将鞋子、服装、包具三类自动化程度和技术门槛较低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并于2018年11月引进古琳达姬(厦门)股份有限公司,在临夏州合资成立厦琳鞋业有限公司,并在和政县设立生产工厂。
“厦琳鞋业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其中厦临公司出资比例超过80%,承担前期买地建厂的主要成本;而古琳达姬则提供订单保障和技术支持。”李勇介绍,这种国企出资、民企运营、地方协助雇佣建档立卡户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合作帮扶模式,在临夏迅速推广复制。
工厂充分消化了县、镇周边的劳动力,但还是触及不了大山深处的深度贫困户。为把工作岗位送到贫困户家门口,厦临公司创新“总部工厂+卫星扶贫车间”的生产模式,在东乡县河滩镇等地建设四处扶贫车间,把产业链“末梢循环”延伸至最穷的山沟里。此后,厦门各区属国企也纷纷跟进,一家家工厂、车间开了起来。
2018年,由方大集团、厦门湖里国投、振兴雨具三方合资的美佳雨具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开到了东乡县锁南镇,东乡县沿岭乡村民马艾西的命运也迎来转折。
“老人让我回去种土豆,我说这里一个月工资有三千多元,而且还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见过世面、普通话流利的马艾西,进厂务工后迅速成长为车间骨干,还说服家人搬出山沟,住进车间旁的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
“散点式分布的车间不能独自对接市场,我们将车间与总部工厂联动,让车间成为总厂零部件供应商,用总厂利润贴补车间成本,形成能够参与市场分工的有机整体,大大增强了产业持续生存发展的能力。”李勇表示。
“夏”加“厂”就成了“厦”,借助厦门这扇改革开放、招商投资的窗口,临夏州成功楔入经济运转的体系和链条,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开始把目光投向这片敞开怀抱的热土。
激活沉睡土地
“要不是特利强雨具董事长谢根生力邀,我肯定不敢贸然来投资设厂。”临夏州积石山县拓奇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吉林表示,是海投集团和特利强雨具的先行探索,给了自己进驻积石山的信心。
2017年,海沧区属国企厦门海投集团出资80%引进海沧老牌企业特利强雨具,设立积石山海沧产业运营有限公司。此后,正在物色产业转移地的陈吉林,又决定投资2.3亿元在积石山设立扶贫车间。
在这种“以商引商”模式带动下,民营企业投资临夏的脚步不断加速。旺盛的经济活力,正在发掘河州不为人知的宝藏,激活这片沉睡的土地。
“临夏土地没有破坏、污染,出产的各类中药材品质上佳。”科百佳公司副总经理陈昭奋说,公司原本在厦门从事中药材批发和零售。今年初,他们收到厦门援临工作队邀请,来到临夏建设扶贫车间,并于5月正式运营。
“夏季的临夏气候凉爽,适合种植高原夏菜,满足沿海地区蔬菜消费需求。”厦门绿百合食品有限公司考察临夏后,注资5000万元成立甘肃成伯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流转数千亩土地种植10多种高品质蔬菜。
位于太子雪山脚下的和政县松鸣镇狼土泉村雪水丰沛,福建企业家黄雄越成立临夏州夏润高原农业有限公司,在这里流转上千亩土地种植赤松茸,并在集合兴东西部协作产业园中租用5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用于赤松茸育种、分拣、清理、包装和加工。
据介绍,赤松茸价值极高,单位面积内可以创造数百倍于普通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目前,种植基地已聘用300多名固定用工,厂房也聘请了100多名工人。”黄雄越说。
到目前,通过厦门引进在临夏州注册的企业已达57家,实际到资6.2亿元,吸纳超过4100名贫困人口就业;累计援建扶贫车间223家,吸纳53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牵住产业扶贫的“牛鼻子”,带动厦临东西部扶贫协作不断深化,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帮扶新格局奠定了扎实基础。(记者 林丽明 周思明 杨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