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完善海洋战略新兴产业链 初步形成“两带三园”产业空间布局
厦门汇盛生物有限公司全自动化发酵车间。(本组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摄)
大海是资源的富矿。靠海“吃”海,我市把目光投向深蓝大海,直面海洋产业发展瓶颈和产业技术短板,稳步开展“补短板、增动能、提层次”行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核心部件等产业成为厦门企业“掘金”海洋的切入点。
如今,厦门海洋战略新兴产业链不断完善,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了“两带三园”(环岛、环湾经济带,海沧园区、同集园区、翔安园区)的产业空间布局。
补短板 激发产业新活力
从大海里提取到的工具酶,经过“克隆”实现量产,应用到各种诊断试剂中——今年以来,由厦门致善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海洋工具酶迅速应用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的研发与生产,多款试剂的原材料成本降低至原来的40%至60%。
这是厦门企业向海洋要资源、开发高端海洋生物制品的具体案例。一直以来,被誉为生物“机床”的工具酶大量依赖进口。工具酶的自主研发和成功量产,打破了进口垄断,大大降低高端工具酶采购成本,基本实现国产替代进口。致善生物公司还制定了两项工具酶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高端工具酶国家标准。
“厦门造”工具酶的量产,是厦门海洋经济补短板的生动缩影。发展海洋经济,短板何在?我市对照先进国家、先进地区,找出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磅海洋药物及制品等问题,补足短板、强化弱项,取得显著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进海洋微生物资源、海洋中医药制剂研发及产业化,研发了海洋工具酶、南强菌素、TX-803等抗药物和生物制品,还有海产品化学污染物纳米传感器、海洋立体检测传感器等关键核心部件,有力地助推了产业发展。
增动能 创新升级添亮点
“受疫情冲击,过去几个月来,我们在外销市场受影响比较大,但国内市场稳步增长,总体业绩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将近20%。”这段时间厦门汇盛生物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礼毅一点也没闲着,新厂房正在火热筹建中,未来将打造一个全新的智能化工厂和配套的微生物研究所。
逆势飞扬,归功于汇盛生物创新品质的先进性和先导性。这家集海洋微生物研发、发酵、生产、销售和应用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成立以来积极创新,已成为国内知名DHA藻油供应商,产品畅销海内外。陈礼毅说,厦门发展海洋经济,优势是精发酵,通过走高附加值、高技术密集型的路子增动能。
创新增动能。目前,我市通过开展技术创新、扩大规模、逐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核心竞争力,已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龙头骨干企业。传统渔业企业也由水产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开发高附加值功能新食品及高端生物制品等新技术。值得一提的是,汇盛生物、海林生物、安井食品、金达威等一批海洋高技术企业脱颖而出,蓝湾科技等一批工业企业还在全国率先开辟旅游观光工厂,走出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
提层次 构筑竞争新优势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必须对海洋环境进行长期连续、多要素、多维空间的立体监控。以往的传统技术,只能将水样带回实验室预处理、存放再进行后期分析。有了光纤传感系统,就可以对海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地监测。目前,由厦门三优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海洋立体监测传感器与系统已经投入市场。
这是厦门企业提升海洋高端探测设备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生动案例。目前,三优光电开发的光纤水听传感器、微型拉曼光谱仪、光纤放大器等海洋立体监测光纤传感器元器件,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产品国产化。
近年来,针对海洋产品层次低、同质化等不足,我市不断加快海洋新药和制品的创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在高端生物制品、高端制造上的扶持力度。
同时,我市还大力支持优质企业增资扩产,鼓励企业利用现有渠道优化服务,提升产品附加值。比如,在壳聚糖、海藻纤维等方面综合开发利用,完善产品功能提高产品附加值;结合“智慧海洋”工程,支持高纯度硫酸氨基葡萄糖等拳头产品改性改良,从保健食品向药品提升优化,提升产品竞争力。(文/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洪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