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记者 邹家骅 摄
福州日报记者 孙漫
再过半个月,2020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就将在福州举行。作为我国政府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唯一国际日,福州缘何能在严格的评审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主场活动的承办城市?在16日的发布会现场,记者了解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福州答案”。
守旧貌:让历史文化更彰显
福州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山两塔一条街”的古城格局保留至今。聚焦城市品质的核心要素,福州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已从“资源抢救保护”阶段进入“文化传承彰显”阶段。
福州不仅关注文物古迹保护,更关注有价值的包括历史建筑在内的古厝活化利用;关注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也关注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群、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老街巷等多要素保护整治与活态复兴;不仅关注名城整体,还关注历史城区的系统保护与展示。
以习近平总书记《<福州古厝>序》发表20周年和迎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为契机,福州市的历史文化保护亮点颇多。作为全国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福州市启动建设了新店、冶山、昙石山3个历史遗址公园;保护修复了上下杭、朱紫坊、烟台山3个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打造了15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了261条传统老街巷;修缮了2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00处历史建筑和风貌建筑。
去年7月,福州举办了全国性的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论坛,与33个与会城市共同发布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福州宣言》。
现在,三坊七巷、八一七历史文化中轴线等保护整治已现成效,新一轮古厝保护行动正积极谋划开展,生成91项335个项目。“可以说,保护修复与整治是全市域、全要素的,让历史文化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利用、彰显和传承。”相关负责人说。
护生态:让城市“绿质”更升级
重民生讲福祉,是福州的一贯坚守,为给城市“绿质”提档升级,在品质“功课”中,对好生态的追求始终不改。
绿,是福州的城市底色,以“绿进万家、绿满榕城”为目标,3年新增公园绿地8000多亩,新种植乔木65万株,新建成林荫道291条,实施交通等候区和公交站遮荫工程173处,再现“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榕城景象。
作为首个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省会城市,福州近年来拿出数千亩黄金地块,大力建设市民公共休闲空间,全市建成15条大型公共休闲步道,新建15个城市生态公园,同步建成串珠公园和街头小公园533个,真正让市民群众享受“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绿色福利。
为擦亮水城容颜,福州主动对标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要求,以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用“一千零一夜”的坚守,对全市150多条内河开展全流域、全系统治理,2018年获评“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随水脉延伸的,是300万平方米的沿河旧屋区改造、近500公里绿道及268个串珠公园。臭水沟变成集风廊、水道、绿带于一体的休闲景观带,让市民充分感受临水而居的幸福生活。
福州还紧跟“新时尚”,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全国46个生活垃圾分类重点试点城市之一,首创的“三端四定”垃圾分类新模式获得住建部充分肯定。去年,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排名从原先的全国第38名跃升至前10名,今年实现“垃圾零填埋”的目标。
爱家园:让百姓生活更幸福
聚焦高质量发展超越目标,福州以民生需求为先,全力展开地上地下疏堵行动,以建设城市快速通道、完善中心城区路网为重点,实施了三批共477个缓堵建设项目,6条地铁线路全面动建。
福州着重做好“家门口”的加法,通过老旧小区及连片旧屋区改造,大力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写好宜居“功课”,为幸福添品质。
在除旧布新的“画笔”下,福州累计改造106片城中村、旧屋区,搬迁面积近2500万平方米,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惠及6万多户居民;实施415个老旧小区改造,解决了10多万户城市居民关注的停车难、环境差、排水不畅、物业管理不到位等问题。3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目标追求。
“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我们最关注的。”该负责人介绍,在尊重市民意愿的基础上,多个社区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事务,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福州还创新物业管理捆绑打包规模管理和政府“托底”机制,实现长效管理,让无物业小区不失管。
“以往老旧小区改造,就是一个个独立的简单‘加法’,现在通过街区和片区整体改造,居住环境、小区配套都实现升级,让‘加法’释放出‘乘法效应’。”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