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视力保护仍存在误区
8月27日,教育部调研显示,与2019年底相比,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严峻的数据,再次给青少年视觉健康敲响了警钟。
争议虽多,但长治市的教改措施,确实让大家更加意识到视力保护的重要性。目前,不少学校和家庭,对于如何保护方面还存在误区。记者采访了解到,在长治,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学校和家庭,都把眼保健操作为保护孩子视力的重要手段。但杨晓认为,眼保健操对视力的保护作用,与学业负担重、户外活动少等影响近视加深的因素比起来,其实是微不足道的,“仅仅能缓解眼疲劳”。
真正起作用的是户外活动,“现在很多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不允许学生课间到外面去,但如果每天能坚持一到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对视力的保护作用是非常大的”,杨晓强调,一定要有两个关键词,“户外”和“白天”,如果天已经黑了,或者在室内运动,那作用也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视力保护的认识误区在全国各地都存在。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也许就跟疫情期间大多数时间待在家里,户外活动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增加有关。
杨晓还建议,应该像对待身高、体重那样,从幼儿园入园开始,建立孩子的屈光发育档案,每年记录他们的视力情况,这样能及时发现问题做出诊断。“而且,等拥有自己屈光发育档案的小朋友到中考时,相关机构根据早期的筛查数据,直接就能判断出,某个孩子的近视是不是遗传因素导致的。”
据长治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19年开始,由当地卫健部门组织,长治市开始对全市中小学生进行视力监测,每学期两次。目前,部分学校已建立学生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其余学校将在2020年年底前完成。(刘梦妮、李牧鸣)
(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