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月饼消失五六十年 老福州吴勇鸿:“复活”鲤鱼饼
百饼园制作的鲤鱼饼。
福州晚报记者 李锦清/文 石美祥/摄
一张面皮,一团馅,工人师傅巧手上下翻飞,面皮很快完好地裹住馅料,往模具里一放,压成饼形,之后顺势一扣,一块惟妙惟肖的鲤鱼饼便呈现眼前……
鲤鱼饼,是福州的传统特色月饼。日前,记者来到闽式传统糕饼生产企业百饼园位于仓山的生产车间,了解鲤鱼饼的制作过程和这家老字号掌门人吴勇鸿领衔“复活”鲤鱼饼的故事。
鲤鱼饼再现
车间里,刚压制成形的鲤鱼饼,很快被送入烤箱烘焙,大约10分钟取出,刷上金灿灿的蛋黄液,再次烘焙。
工人告诉记者,有了中途上色,最后的鲤鱼饼色泽会更加诱人。从选料到包装,一块鲤鱼饼的制作,大约需要在生产线上完成7道工序21个步骤。
吴勇鸿今年50岁。他介绍,在2012年之前的五六十年间,由于各种原因,鲤鱼饼一度从福州人的中秋节里消失,“老福州”想寻找儿时记忆,一饼难寻。
“2011年时,我就想着能不能重新把鲤鱼饼做出来。”吴勇鸿说。
由于没有现成的制作技艺,吴勇鸿带领团队查资料,设计模具,终于在2012年试做了约1000个的鲤鱼饼。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市场反应冷淡。
不服输的吴勇鸿,围绕鲤鱼饼又开始琢磨。其间,当时仍健在的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给了很大的帮助。
吴勇鸿。受访者供图
传承中创新
“老方那几年一直在宣传推广鲤鱼饼的习俗文化,鼓励一些有实力的传统糕饼企业制作鲤鱼饼,当时也找到了我们。”吴勇鸿说,方炳桂不仅看过长辈制作鲤鱼饼,还曾亲手制作过。他对模具的改进提出了指导建议。
在方炳桂帮助下,吴勇鸿对鲤鱼饼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多的认识:当时外公外婆会在中秋这一天,给外孙、外孙女送上鲤鱼饼,期待着孩子奋发向上、平安顺利。一块鲤鱼饼,寄托着长辈对晚辈“鲤鱼跳龙门”的期许,承载着人们对多子多福的期盼。
2014年,吴勇鸿带领团队改进模具,研发了黑芝麻、核桃、紫薯等不同口味,设计了500克、250克、70克、30克等不同重量的鲤鱼饼。吴勇鸿还尝试打破鲤鱼饼的节日属性,打造福州特色伴手礼。
吴勇鸿成功了。2015年,鲤鱼饼系列产品推向市场,仅“小时候的礼与饼”礼盒就卖出了1万多份。到了2017年,鲤鱼饼一年售出20万个。
“鲤鱼饼与中秋节‘团圆’,是一件开心的事。”吴勇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