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穆阳镇:发力“线面+” 致富路更宽
福安穆阳线面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连续两年产值过亿元
发力“线面+” 致富路更宽
线面是闽东传统主食。在福安,坐月子、过生日、寿宴、春节等大日子,线面都是必上的一道食品,这为线面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作为线面集中产地,福安市穆阳镇全面发力“线面+”,开启高质量发展加速跑。“3.0版”工厂化+合作社,不但在恒温恒湿环境下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生产,而且下大力气建设全闭环线面观光体验工场。
“穆阳线面已连续两年实现产值过亿元,当地三成精准扶贫户靠线面产业稳定脱贫,并带动周边穆云、康厝两个乡镇的600多户村民从事这一富民产业。”福安市穆阳镇党委书记陈煦说。
丝丝线面富万家
穆阳线面又称太平面、长寿面,因细如针线、营养丰富而闻名,至今已有680多年的生产历史。
陈煦告诉记者,穆阳线面的发源地苏堤村,现有1500多户5600多人,其中1200多户3600多人直接参与到线面生产、加工、包装等全产业链中。
“穆阳线面用料讲究,工艺要求很高,从面粉到制成面条要经过和、发、捶、挤、搓、拉等11道复杂的工序。”穆阳镇苏堤村好穆阳线面合作社负责人、穆阳线面非遗传承人陈华兴说,祖辈传下来好手艺,让穆阳线面口感细腻,深受大家喜爱。
“穆阳线面好吃,不糊有嚼劲,每次回福安都会选购一些带走。”在宁德工作的福安籍人士兰胜新说。
靠着丝丝线面,村民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线面生产不仅是养家糊口的手艺,更是我发家致富的金钥匙。”苏堤村59岁的魏珍华说,他16岁便开始学习线面制作技术,妻子过门后也跟他一起制作线面。靠着线面,他盖起新房子,把两个孩子也培养成才,过上了好日子。
黄新平原本是苏堤村贫困户,在村两委扶持下,他精心钻研线面制作工艺,这几年通过加工线面,经济条件逐渐转好,一家人前年也住上了新盖的房屋。
苏堤村党支部书记黄冬木介绍说,村里的32户贫困户靠着线面生产和加工都实现了稳定脱贫。
技术迭代兴产业
穆阳镇镇长阮贵章介绍说,从“1.0版”的自产自销、靠天吃饭,到“2.0版”的统购统销、塑造品牌,再到“3.0版”的工厂化+合作社,穆阳线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线面技术的迭代升级,离不开陈华兴的努力。
“俗语说‘做木惊(怕)做凳,做面惊(怕)阴天’。线面制作看似简单,其实是个技术活,对气候、湿度、原料、工序等要求很高。”陈华兴说,早期手工线面受天气影响很大,扩大规模存在技术困难。
需求不断增大,为规模化生产线面奠定了市场基础。做大做强穆阳线面产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成了陈华兴的梦想。
在陈华兴的带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2010年以来,穆阳镇先后成立福安市穆阳线面协会,好穆阳、华盛等多家线面专业合作社,购置设备建设专业化厂房,线面产业逐渐成型并壮大。
乘势而上,陈华兴带动100多户村民共同成立好穆阳线面合作社,又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工场,首个700多平方米的钢结构玻璃晾晒线面厂房、1.5万多平方米的线面标准化厂房和培训基地,在苏堤村拔地而起。
在好穆阳线面生产加工合作社,4条现代化生产线正有序运转,吸收周边的200多名村民前来就业,实现多班次轮转、全天候生产。
“天气晴好就在户外拉线面,天气阴则在室内拉线面。”陈华兴说,去年好穆阳合作社实现产值350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5000万元,带动1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通过合作社实现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线面质量更加有保证,特别是采取“早上供粉、晚上购回、支付加工”做法,“合同线面”让农户不承担任何成本和销售经营风险,赢得大伙儿支持。
创意赋能动力足
“我是穆阳线面第16代传人,如何传承和弘扬线面文化、提升线面内涵成为当前的重点工作。”陈华兴对未来充满信心。
目前,他的二儿子陈致也加入这个被年轻人认为是苦力活的线面生产行列。2012年退伍后,从小耳濡目染线面生产技艺的陈致返乡追随父亲的脚步,目前已娴熟掌握生产、经营、销售整个流程。
为线面注入文化内涵,才能赋予这个产业无限的发展活力。
千人福寿宴、油纸伞DIY、线面制作体验……去年,第三届穆阳线面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光体验。
“线面节已成为家乡一个习俗,在外乡贤借此机会和家人团聚一下,活动很热闹,氛围也很好,我每年都参加!”特地从外地赶回参加线面文化旅游节的缪锦涛高兴地说,这是一次尝美食、品文化、游古镇的美好之旅。
当前,穆阳镇立足政企合作,全力整合资源,努力打造集线面生产加工、观光体验、文化传承、产品寄售为一体的全闭环式穆阳线面观光体验工场。
“镇里已与福建农林大学食品学院、福建省美丽乡村促进会、福建冠生集团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力速食装线面、风味线面产品开发。”陈煦说,接下来将围绕穆阳全国特色小镇发展大局,持续加大穆阳线面产业培植力度,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产业。
(记者 单志强 范陈春 通讯员 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