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基建为福州带来了什么?

来源:福州新闻网作者:张旭

  福州新闻网9月28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张旭 通讯员 黄温玲)个人健康码、远程医疗、在线办公、企业“码上”复工等数字工具广泛应用,从政府决策部署到企业复工、社会运转,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之下,福州的数字“基础设施”功能彰显。

  6月初,福州下发《福州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年至2022年)》,明确了3类新型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18项重点任务、4大专项行动,梳理形成新基建首批17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2300亿元。行动方案公布至今仅4个月,已完成国科双创福州示范基地等7个重大项目建设。

  如今,由新基建撬动的新规划、新探索、新势能在榕城“多地开花”,构成全新的经济生态景象。

  融合基础设施

  数字赋能幸福宜居

  不用取卡、掏钱包,甚至不用拿出手机,就可以在停车场一路通行……最近新出现的“先离场后付费”的体验,让不少驾车市民多了一种“自由穿梭”的感觉。

  作为三类新型基础设施之一,融合基础设施正以数字赋能的方式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

  出行的改变不仅于此。不久前,马尾琅岐建成全省首个10公里车联网智能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一期先投用两部观光车辆,设置英雄金砂、数字琅岐中心两个站点,每个站的站牌上都能显示车辆抵达时间、行驶路线及路况。

  “作为车联网的一项具体应用,它还能为驾驶员提供智慧导航。”市大数据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测试段道路上设有多处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集合了3套设备,包含通信设备、激光雷达和摄像头。激光雷达是三者的核心,通过机械视觉学习模块,可对人行道进行监测,识别的物体最小高度为15厘米。若是发现异常,就能提前告诉司机道路具体情况,提醒司机采取相应措施。

  市大数据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新基建重点项目之一,车联网产业是集汽车、电子、信息通信、交通运输和交通管理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借助“人—车—路—云”交通参与要素之间的有效连接和信息交互,不仅可以促进信息与通信技术在跨行业领域的融合应用,还有助于加强汽车、交通等传统产业之间的联系,形成相互间的协同发展。

  数字流转便捷的不仅仅是交通。融合基础设施工作,还包括28个智慧市政项目、21项工业互联网应用、5项“互联网+医疗”应用、5项新零售应用以及2个智慧海丝门户枢纽项目。

  目前,作为滨海新城数字孪生城市项目,新城规建管一体化平台一期已上线试运行,京东“亚洲一号”福州长乐物流园即将投用,菜鸟网络中国智能骨干网(福州·长乐)核心节点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纵腾网络研发中心项目已封顶,预计年内竣工验收。此外,福清江阴港5G智慧港口项目一期计划今年建成投用。

  信息基础设施

  5G信号在中心城区全覆盖

  风口已至,福州蓄势待发。25日,福建省互联网大会在榕举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预测5G应用有望明年迎来爆发期。

  福州准备好了。记者从市大数据委了解到,目前全市已建成5G基站约5300个,占全省已建总数的三分之一,率先实现5G信号在中心城区、县城全覆盖。

  5G带来的变化,仅仅是快吗?答案是否定的。“未来,以5G为基础底座,全市在公共服务、智慧文旅、智慧教育、智慧医养、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物流等方面将协同发力,让市民离美好生活更近一步。”市大数据委相关负责人说,支持5G发展更基础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的中国移动(福建福州)数据中心机一期项目现场。“一期项目可提供约16000个标准机柜,首批已交付8个数据机房及关联的电力机房,可提供1149个机柜。”该项目负责人说,新基建行动计划发布以后,数字经济企业热情高涨,不少机柜早早就被预定。

  “数据中心建设是5G应用推广的关键一步。”上述负责人介绍,传统的5G组网方式在带宽、时延等方面能力有限,无法满足超大连接和超低延时场景下的发展需求,比如在远程医疗、智能制造等方面。该数据中心将建设5G SA核心网,通过组网方式的升级,加速5G融入百业,促进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智慧社会等新应用发展,服务民生需求、城市治理等多个领域。

  市大数据委相关负责人说,到2022年,福州在用数据中心机柜数超6万个。建成城市大数据平台,形成百亿公共数据储备池,支撑智慧化城市治理。

  该负责人表示,信息基础设施包括5G网络、数据中心、超算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物联网。目前,已建成省超算中心、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等3个大数据中心,省超算中心二期通过与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异构融合,实现每秒3000万亿次计算能力和30PB数据存储能力;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累计注册企业70家,解析量超过32万条。

  同时,福州上线全国规模最大的NB-IoT商业应用智慧水务项目,完成30万台智能水表建设。

  创新基础设施

  多个“梦想摇篮”今年竣工

  一部手机走遍全城、吃住行游尽在掌握……“数字”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形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影响每个家庭、惠及每个市民。这些改变从何而来?

  记者日前走进位于福州高新区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福州示范基地(简称“国科双创福州示范基地”)。作为“梦想摇篮”和孵化器,该基地从5月投用以来,已有40多家快速成长型企业入驻。

  “我们重点关注智能制造、新材料、大数据、健康医疗等领域,在引进中科院重点项目落地的同时,结合福州各行业科研产业化需求,积极招募本土企业。”国科双创福州示范基地总经理孙志勇说,通过为企业提供经营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政策、管理、专利、法律、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服务,最大程度为跑在创新赛道上的企业减负加速。

  作为第一批入驻的企业之一,福州极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对于基地的服务印象深刻。“今年我们计划完成A轮融资,国科双创为我们引荐了部分产业基金和科技基金,并在商业模型梳理等方面为我们提供指导,帮我们共同做好路演的准备。”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近期基地还协助公司完成了高新企业的认定,并协助对接了高新区商贸平台型企业认定。目前,企业团队已从10余人增加到30余人,眼下还在加速发展中。

  “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持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市大数据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7项创新基础设施预计今年竣工验收,并计划今年再开工4项。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福州示范基地、海康威视物联网产业基地投入使用。福州高新区三创基地、独角兽加速基地、仓山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创新中心计划年底建成。

看!新基建为福州带来了什么?

点击进入本网专题

责任编辑:李琳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