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行与当地干部一起探讨林木培育。记者 张人峰 摄
“绣”出致富路
“南山有片‘福州林’,大家都说好!”定西人口中的“福州林”,就是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每当天气晴好,就有不少定西市民相约上南山,在“福州林”里散散步,在“福州亭”里唱唱歌。眼看山头越发热闹,李锋做起生态护林员的工作更来劲了。
李锋今年56岁,是李家岔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原有40亩地,种过土豆、小麦、玉米,但因山地土壤贫瘠,收成不好且价格低,一家生活难以为继。“福州林”的实施,为他带来了福音。
“40亩地全部退耕还林,一亩补助1200元,5年结清。我还被聘为生态护林员,一年工资有8000元。”李锋乐呵呵地说,每天巡山看看哪里有火灾隐患、哪里有病虫害,既护林又增收,还能保持身心舒畅。
“俗话说‘靠山吃山’,百姓温饱不解决,水土流失的治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张国防认为,“长汀经验”之所以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核心在于“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因此,“福州林”启动伊始,就将种苗、造林、管护、发展林下经济等环节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绣”出一条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齐头并进的致富路。
像李锋一样从中直接获益的贫困户不少。据统计,“福州林”一至四期项目建设中,退耕还林补助惠及11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1633元;带动9户贫困户育苗21亩,每亩增收1655元;共吸纳390户贫困户参与造林务工,户均收入3280元;向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公益性护林员岗位,户均增收8000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有更多“绿色红利”蕴含在立体林业中。排排绿树间,隐约可见五角枫、火炬树等彩化树种,早酥梨、山楂、枣树等果树,还有黄花槐、刺槐等蜜源植物。记者看到,已经有当地居民把蜂箱搬来“福州林”的空地上,产出的槐花蜜一斤卖出了上百元,早早就被订购了。
张国防介绍,“福州林”系统谋划了林果、林花、林蜂、林旅、林农、林药、林菌、林禽融合发展的生态扶贫产业链,正把“向往的生活”延伸到通渭等定西市其他县区,未来将进一步发挥生态林资源优势拓展致富门路,既种出万亩风景,也种出绿色产业。
“挹闽江之水,润陇中嘉木;集闽都才智,助凤城展翼……”《榕定生态扶贫赋》浓缩了东西部协作“绣”出万亩生态林的佳话,镌刻在“福州亭”的碑石上,还将继续见证这一场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