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歇歇脚 感受古城小绿地的微幸福
古榕巷口袋公园(陈晓东 摄)
一批实用美观且富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口袋公园、街头绿地,成为游客、市民休憩、悠游的好去处
——歇歇脚 感受古城小绿地的微幸福
放慢脚步漫游,是打开泉州古城的最佳方式。但走久了,累了怎么办?你可以选择古城的几个口袋公园、小绿地歇歇脚,既能缓解疲累,也可以感受闽南建筑文化、乡土文化。
老城区许多道路系统和街巷空间成型已久,建筑多、地少、绿少,是大多数老城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改善老城区绿量不足的现状,提升城市宜居品质,让广大市民群众享受“绿色福利”和古城双修、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实惠,去年初以来,泉州市委、市政府作出部署,由泉州市城市管理局牵头,在中心城区开展“古城植绿”行动。
通过见缝插绿、破硬复绿、拆墙透绿、借地绿化等方式,经过一年多的精耕细作,如今,一大批古朴、清幽、雅致的口袋公园、街头绿地被“嵌入”古城。
兼具方便市民和绿化美化的闽南埕院式小公园
闹市的宁静“小埕院”
如果你和朋友在古城东街、南俊路等地的街巷流连,不妨拐到南俊路北段,这里有个小公园,不仅满眼绿意,还是一座精致的闽南“小埕院”,充满了怀旧的气息。傍晚或清晨,还能看到三三两两的本地阿嬷、阿伯,摇着蒲扇闲话家常,跟你讲那过去的事。
泉州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里原是南俊北拓售楼部,拆除后留下一块400多平方米的狭长空间,考虑到地块周边树木繁茂、绿量相对充足,他们便请来闽南古建筑非遗传承人班组精耕细作,在喧嚣的闹市街头,为市民打造一个饱含泉州记忆的绿色花园。
这个小埕院虽小,却颜值爆表,如果你喜欢拍照,多个角度都可以拍出“网红”照片。公园三面临街,主要通过绿地、铺装结合泉州技艺特色立体景墙的形式来设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型的照壁,两名飞天舞女的周围雕刻着清净寺、东西塔、老君岩等名胜古迹,还有帆船、丝带的元素围绕在四周,向过往的游人旅客展示着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公园中的绿地以乡土植物石榴、香泡、紫薇、竹柏等进行配植,下层以香花灌木小叶栀子、多花月季与景石组景,营造地道的闽南园林景观。在绿树的掩映下,出砖入石的墙面,不仅洋溢着浓郁的闽南风,红绿的搭配,也给人以古朴且清幽之感。园内的主体建筑中,一个紧闭的古厝大门被巧妙地嵌入其中,门前更有石敢当、井盘、水缸、石鼓、石磨等富有闽南古早味的小品,营造出小埕院式的场景,怀旧气息十足。
空旷的广场上,放置着老式的八仙桌、椅,不论是附近居民还是过往游客都能在途经此地时坐下来歇歇脚,在古城中享受一段慢节奏的休闲时光。除此之外,公园还精心添置了带有历史感的永久牌老式自行车、承载着游子寄托与家人关怀的绿色邮筒等小物。
金鱼巷绿化十分有特色(陈晓东 摄)
老城居民的“会客厅”
如果你刚好在西街一带的小街巷享受慢时光,可以到古榕巷的口袋公园打个卡。你可能无法想象,眼前这个清幽雅致的公园,“前世”竟是一处废弃的工厂,长期荒废,垃圾丛生。
我们一起走走,看看这个曾经的卫生死角,变成了什么模样。“因地制宜”是这个公园的一大特点,在公园的入口处,我们可以看到原有的夯土墙和砖石墙等古城元素被保留了下来,新旧结合的布局令人眼前一亮。花池采用具有闽南特色的石板砌筑,里面种植数株开花类乡土树种,形成绿墙,红色的砖石和绿色的植物相映成趣。
环顾整个公园,见缝插绿的整饰构建,蔓延的绿意和沁人心脾的凉意,在夏日显得如此珍贵。沿着石子路向公园深处走去,可以看到宽阔的休闲石亭与芭蕉叶相互呼应,更显清凉。亭内木质镂空的红色长椅看起来美观大方,可供市民歇息乘凉、活动使用。除此之外,园内还设有石桌、石凳。
记者看到,不少绿植、绿地上都挂有认养牌子,注明了认养单位或个人及其联系方式。通过这一“专人专管”的科学管理模式,不仅能将公园绿植的养护落实到位,而且极大增强了当地居民的参与感。
“以前觉得公园离家远,没想到现在自己家门口就有小公园。这对我们这些上了年纪、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真是方便了不少。”居住在古榕巷的陈阿姨,每天早晚都要带着小孙子来公园里走一走,和老街坊们聊聊天。
新车站旁的口袋公园(陈晓东 摄)
“见缝插绿”以人为本
此次“古城植绿”行动以“小绿地 微幸福”为主题,为达到“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15分钟休闲生活圈的目标,主要采用见缝插绿、破硬复绿、拆墙透绿、借地绿化及对原有旧绿地改造提升等形式来提升绿量、营造公共休闲空间。
除了以上两个公园,东门头、新门街尾、七中沟边、都督巷、新车站等地,也因地制宜打造出一批风格迥异、实用与美观兼具的口袋公园。此外,泉州市城市管理局还对泉州市区九一街、打锡街、许厝埕、古榕巷、旧馆驿及羊公巷至南俊北拓沿线进行植绿补绿、立体绿化和绿化改造提升,累计新建、改造小微绿地面积约1.02万平方米。
古城寸土寸金,要在狭窄的街巷和繁华的商业街区,寻找可供绿化的空间非常不易。在鲤城区、丰泽区人民政府和市交发集团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市、区两级城市管理部门先后拆除城雕新车站沿街13间店面、原南俊北拓售楼部、许厝埕、古榕巷等多座危房和大排档等违章建筑,以及泉秀街坪山高架桥下沿街违章搭盖店面,在中心市区腾出了8700多平方米的地块用于绿地建设。
“古城植绿”,不仅要见绿,还兼顾绿地服务功能与景观效果。在项目设计阶段,建设单位优先考虑群众休憩空间的打造,注重项目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在补绿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有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优化绿地与停车等空间布局;树池结合坐凳等小细节的设计,让群众和游客觉得方便又暖心。
南俊路小公园融入石敢当、出砖入石等泉州特色文化元素
美观实用与文化融合
除了实用性,泉州市城市管理局在建设中,还十分注重空间布局、树种选择、重要节点打造等方面的科学统筹。
在空间布局上,对视线所及的道路及边角地、闲置弃置地、硬铺地和老化绿地等加以利用,进行路面破拆和绿化,建设小绿地,营造微景观。在树种选择配置方面慎之又慎,既不能因根系生长而对周边建筑物造成破坏,又不能因植株生长过快而影响居住的通风采光;要符合风俗人情,契合古城气质;要方便后期管养等。而乡土文化、闽南建筑文化、植物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巧妙“植入”,更让这些小绿地、口袋公园,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文化内涵。
泉州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古城植绿行动”注重以人为本,突出百姓导向,力求做到“推窗见绿、转角有绿、深巷有花”,既有效改善城市生态,又显著提升环境质量,为百姓带来便利与实惠,也为泉州古城注入生机活力。(记者 黄宝阳 实习生 尤瑶瑶文/图(除署名外))